兼收并蓄 傳承不輟
浩瀚川劇 三百年“川流不息”
“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近日“川流不息”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匯報演出暨2025新春戲曲晚會圓滿落幕,對2024年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的成果進行全面梳理呈現。
回顧川劇發展,1724年,最早演唱川劇高腔的戲班慶華班于成都招徒授課,被認為是川劇形成的一個起點。300年來,川劇給觀眾帶來眾多舞臺上的高光時刻。從宮廟會館進入茶園戲園,從“五腔共和”到出川出國,從歷史演義到現代生活,川劇薪火相傳,在社會變遷中淬煉精華,展示了四川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品格。
匯五腔共一體
在兼收并蓄中發展成形,沿河流刻畫多元性格
在川劇的歷史長河中打撈,成都金堂縣五鳳溪古鎮是值得細細觀察的切片。
倚龍泉山、臨沱江,五鳳溪古鎮是成都歷史上重要的水陸碼頭。鎮內的關圣宮,大小戲樓三座,山門對聯貼有“神為萬國九州主,人自三湘七澤來”。數百年前,五條街道里居住著來自楚、粵、閩、陜等地的異鄉人。勞作之余,商會會首、地方頭面人物等邀請戲班在宮、廟、堂、館的戲場演劇祀神,故鄉的腔調也在新的家鄉中碰撞交匯。
川劇的起源和流布,同樣依賴人口的流動帶來的文化交融。主流觀點認為,清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推動四川經濟恢復和文化需求的提升。多地移民在四川扎根,高腔、皮黃、梆子等戲曲聲腔也隨移民流入。融合過程中,川劇通過會館廟宇的常年性、群眾性酬神賽事活動孕育,形成以高腔為主體,昆腔、胡琴、彈戲及四川燈調熔于一爐的多聲腔劇種,即“五腔共和”。
出五鳳溪,入沱江,順江而下,抵達自貢的會館和廟宇,登上戲臺一展技藝,接受臺下鹽商觀眾的品戲活動,是不少早期藝人渴望的成名軌跡。因鹽業興榮,自貢自流井被稱為“品仙臺”,流傳著“不到自流井唱戲,算不了戲中仙”的俗語。
沿著沱江等大小河流在巴蜀大地上刻畫的水系脈絡,班社“跑碼頭”討生活,為川劇賦予了不同的性格。四川的城鎮往往依河而建。水路就成了川劇班社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川劇形成了資陽河、川西壩、川北河、下川東“四大河道”的流派,以及嘉陽河、敘瀘河等小河道流派。
進茶園入戲園
告別“跑碼頭”漂泊狀態,在城市發展中轉換陣地
“悅來茶園自3月9日起,每周六下午兩點進行川劇演出。”2024年3月,淡紫色泡桐樹花掩映下,裝潢一新的悅來茶園開門迎客,消息一時傳遍戲迷的“朋友圈”。
穿越百年,同樣為茶園里的川劇著迷的,不乏名人。巴金散文《家庭的環境》記錄:“可園演的有川戲,也有京戲。我們一連看了兩三個月。”
清末民初,茶園與川劇開始“綁定”,并影響至今。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郭勇撰寫的《川劇演出史》中介紹,悅來茶園的戲臺系木質結構,圓形屋頂,下設開合兩用窗戶,光亮、通風、關音,十分考究。
“悅來茶園可以說是見證了近現代川劇的形成。”成都市川劇研究院院長蔣明睿如是強調。這不只是對茶園形制的認可,更折射出川劇開辟新空間的探索。
隨著清末民初城市轉型,大量勞動力涌入成都,茶館為了招攬生意便在館內上演川劇。當時,茶園和戲園都可作觀劇之用。和班社此前依賴的宮廟會館等不同,茶園結束了班社“跑碼頭”的漂泊狀態。班社在安定環境下創作劇目、打磨技藝,并且通過售票養家糊口。川劇踏入了商業化的新階段。
川劇史上著名的三慶會就在悅來茶園演出。川劇研究者杜建華在《川劇》一書中考證,以悅來茶園為據點的三慶會,得以存續近40年。川劇名家康子林就是三慶會創始人之一。他對川劇代表性技藝變臉進行革新,改草紙為火皮紙,層層揭去,后又在臉譜上加上更為快捷的扯線,將線頭一扯,臉譜就換。這一改變,使其所貼臉譜能多至九張,有“九變化身”之說。
時至今日,去茶館看沏茶品茗,愜意觀劇,看變臉吐火,仍是游客來川的一大愛好。
越夔門出國門
邁入“黃金時代”,經典劇目影響至今
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中,《焚香記》《芙奴傳》等經典大戲激起了戲迷的踴躍叫好聲。這些經典劇目,來自川劇人的“黃金時代”。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戲曲發展進入新的時代,以“改戲、改人、改制”為內容的戲曲改革拉開帷幕。響應戲曲改革的號召,川劇界推動藝人革除陋習,推動戲班改革不合理體制,推動傳統劇目加工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川劇史話》統計,這一時期全川有大小川劇團體200個左右,各劇團紛紛招收新生力量,人才輩出。“省級院團有三四百號人,縣一級院團也有七八十號人。”回憶起川劇發展的盛況,曾任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的王定歐歷歷在目。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的“黃金時代”,含金量何在?精品劇目是支撐。王定歐介紹,“改戲”中的劇目鑒定工作為川劇“翻箱底”,梳理整理了大批優秀傳統劇目,搶救保護了大批口頭流傳的劇本。《焚香記》《芙奴傳》《白蛇傳》《拉郎配》等一批經過鑒定整理后大放異彩的劇目排演至今,影響深遠。
“黃金時代”的成色,在一次次全國巡演、赴外交流中彰顯。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文獻記載,四川省青年川劇演出團于1959年8月離開成都,經西安、南京、無錫、杭州、上海,在國慶前夕到達北京參加獻禮演出,又從北到南一直演到海南島。變臉、吐火、闖火等技藝令人驚呼神奇,讓大江南北的觀眾翹首以待。1959年,川劇名家與青年演員組成的中國川劇團出訪東歐四國,廣受海外觀眾喜愛,劇終謝幕時觀眾鼓掌最多達22次。
抓保護促創新
“川劇振興”的種子不斷結果,現代化探索持續涌現新氣象
1983年,川劇老師口中天分頗高的16歲女娃陳巧緣,從瀘州市敘永縣奔向成都拜師川劇藝術家張光茹,改名為陳巧茹。
前一年,1982年,四川發出“振興川劇”的號召,做好川劇“搶救、繼承、改革、發展”(即振興川劇“八字方針”)工作,在全國開劇種保護之先河。
新銳的探索自此開啟。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一批探索性劇目體現了鮮明的現代意識。1986年,魏明倫創作的荒誕川劇《潘金蓮》震驚劇壇。由國外名著名劇改編的《四川好人》《欲海狂潮》《中國公主杜蘭朵》等新穎的藝術實踐,令人耳目一新。1991年,陳巧茹在北京開演傳統大戲《白蛇傳》個人專場,一人獨挑大梁,前演多情善良的白娘子,后演勇敢無畏的白蛇,得到許多戲曲界專家和觀眾的認可,最終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
不過,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和文化需求的變化,川劇團體演出數量和觀眾數量大大減少。陳巧茹認為川劇在這一時期到了最低谷的時候。“那時候,我賣過化妝品、做過服裝生意,差一點留在香港拍電影,最終還是入戲太深沒有轉行。”
適應新的變化,振興川劇“八字方針”在2002年調整為“保護、繼承、改革、創新”。2006年,川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川劇界人士、文化系統、社會各界的合力下,川劇的現代化探索不斷涌現新氣象。
舞臺上堅持耕耘的陳巧茹,在2011年再次奪得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開,她參加評審演出劇目是“振興川劇”號召下誕生的探索性劇目——《欲海狂潮》。
川劇的振興,也在持續播種種子、收獲果實。四川先后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作出實施振興川劇和曲藝重點工程部署,印發《四川省振興川劇和曲藝工程實施方案》等。
川劇振興40多年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取得豐碩成果。四川完成100多位藝術家、200多個代表劇目的傳承整理,推出優秀劇目100多部,《草鞋縣令》獲文華獎。
四川在2023年、2024年相繼開展川劇匯演,打造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戲曲活動品牌。并且,2024年,《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同步實施,成為全國文化領域開展跨省域協同立法的首次探索。
看到近年來川劇發展的成果,已經成為名角的陳巧茹感觸頗深。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匯報演出的現場,她給出了自己成長的三個關鍵詞——熱愛、堅守、自信。
熱愛、堅守、自信,川劇人也將在舞臺上繼續演繹百態人生,接力書寫川劇振興的篇章。(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