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 成都錦江區探索社區教育新路徑
人民網成都10月10日電 (記者郭瑩)“同學們請看,這個果實的表面有斑駁的花紋,在它的體內寄生著一種小蟲子,名叫蛀果蛾……”近日,在成都市錦江區塔子山公園,科普達人帶領20多個小學生,開啟了昆蟲主題的研學之旅,黑蚱蟬、黃翅蛾、草翎……茂密的樹林中,不時閃現的各種昆蟲展示了生物的多樣與神奇。
“通過今天的研學課程,我學到了很多新鮮的知識。以前我跟爸爸媽媽也來過公園,但沒有注意到這么多的小蟲子,今后我一定要更仔細地觀察自然。”成師附小慧源校區學生熊玉嫣多次報名參加研學課程,她說,“每次課程的主題都不一樣,讓自己有新的發現和驚喜。”
研學課程的火爆程度,從錦江區家長對這門課程的認可與追捧可見一斑。“每次都是調好鬧鐘開搶,機會難得,手速慢了就秒光。”熊玉嫣同學的母親范女士評價,研學項目和社區緊密結合,活動內容非常豐富,不僅讓孩子們長了見識,也讓她對成都市、對錦江區有了更深的認識,是家門口的“好課程”。
“成都氣候終年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錦江區的自然環境優越,綠地面積大,生物多樣,為進行自然觀察和研學提供了很好的生態環境。”據研學項目科普老師張琪介紹,錦江區地處市區,但區域內自然與人文融合完美,500米范圍內內必有綠色空間,這些空間成為絕佳的科普勝地。“現在的孩子們知識來源已經非常豐富了,開展各類研學活動,能夠讓孩子們的知識來源不止限于書本,而是落地在實際生活中。”張琪說。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對研學作出過精辟闡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據錦江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學”品錦江“研”途成長——“Hi-游錦江”社區研學項目于2021年啟動,至今已持續4年。活動創新挖掘錦江區在地文化和歷史人文資源,依托錦江區域內的社區、場館、城市公園,為孩子們打造戶外學習課程,讓孩子們走出教室,進入廣闊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通過親身探索和真實體驗進行學習,在行走中探尋錦江區深厚的歷史文化、人文風物。
據了解,研學項目目前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134N”研學教育模式。其中,“1”是指一個目標,即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總攬青少年健康成長各項工作,構建全面、高品質的青少年社區教育研學新體系。“3”是指“三教融合”,即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邀請社會專業人士、志愿家長、友鄰教師、共享教師等群體,開展“錦城少年探錦江”“錦娃樂學記”“行走的課堂之博物館系列研學”等活動,助力學生健康成長。“4”是指“四個有”,即在社區研學中堅持:有陣地、有隊伍、有課程、有成果。整合社區、文化場館、城市公園等家庭教育基地、校外教育服務點,成立一支由1000余名“名流大家、傳統名家、志愿鄰家”組成的師資隊伍,開發“博物館”“職業體驗”“科普角”等社區研學課程,定期組織有計劃、有方案、有總結、有成效的研學活動。“N”是指“N個研學活動資源”,即建立社區研學資源庫,設計特色研學項目,配套安全責任書、研學手冊、特色文創等,使“社區研學”成為有影響力的終身教育品牌。
據成都市錦江區社區教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Hi-游錦江”社區研學項目舉辦至今,已開展1000多期。目前,活動和錦江區各中小學校的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緊密鏈接,還與團區委、少工委、關工委等部門聯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影響力覆蓋10萬錦江學子。活動使錦江區內的社區、公園、場館成為青少年兒童“可去、可學、可為”的新學校和新家園,成功獲評2024年“四川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該負責人透露,后期,他們將對活動進行升級,鼓勵孩子們走進博物館、科技館、城市街巷擔任小小講解員,走進錦江各街道、社區,作為社區主任小助手協助參與社區事務,在全社會形成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助力“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