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共建 互嵌共享 “飛地園區”帶動民族地區繁榮發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成都—阿壩工業園區位于成都市金堂縣,是全國首個“5·12”汶川地震異地災后重建的“飛地”工業園區。園區深入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創新運營管理模式、建立共建共享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著力支持民族地區產業重建,推動民族地區各族群眾來園區就業創業,助力民族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該園區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堅持新理念,帶動民族地區綠色發展
堅持創新理念。根據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成都市、阿壩州于2009年2月正式簽署協議,創新建設全國首個“5·12”汶川地震異地災后重建“飛地園區”——成都-阿壩工業園區。園區選址成都市金堂縣,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通過異地產業重建,重點發展節能環保、電子設備、新型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協調理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壩州工業損毀巨大,區域內工業承載容量極其有限,陷入了難以引進大型工業企業和大型工業項目的困境,難以實現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成都市充分發揮四川省首位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對阿壩州的支持和幫扶,將阿壩州的工業搬遷到成都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綠色理念。阿壩州屬于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功能保護區,是成都市生產和生活用水的主要發源地。兩地合作共建“飛地園區”后,阿壩州發展工業的重心逐步轉移至成阿“飛地園區”,使得阿壩州將更多的精力和財力用于培育本地特色農業、生態旅游業及環境保護等事業,避免了因工業開發而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有效地保護了成都市的水源地,保障了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
力促新變化,帶動民族地區奔康致富
打造政策洼地。成都市和阿壩州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思路,充分整合政策資源優勢,即入駐園區企業可集成享受國家支援災區產業重建、支援涉藏地區發展和民族地區獨特的留存電量、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成都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點等優惠政策和信息、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的支持,各項優惠政策和資源的疊加效應極大增強了園區對大型項目和優質企業的吸引力,形成了“1+1>2”的工作局面。
培育產業集群。金堂縣將加快成阿工業園區發展作為“一號工程”,強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建設,瞄準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和行業前10強企業,狠抓項目招商促建,引進寧德時代、巴莫科技、杭州士蘭、康力電梯、前沿生物等項目上百個。2021年,新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戶、省級高成長型企業2戶。
增強“造血”能力。成阿園區“工業飛地”模式的建立,從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入手,創造了幫扶民族地區的新模式。2021年,96戶規上企業累計完成產值168.14億元,同比增長74.47%;完成增加值29.49億元,同比增長55.7%,增加值在阿壩州總量占比18.7%,拉動州內5個百分點。未來,園區還將成為阿壩州經濟發展、企業升級、品牌展示、政府稅收的重要產業基地。
搭建新平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搭建各族干部交流鍛煉新平臺。園區領導班子成員交叉配備,互派管理干部,黨工委書記由金堂縣委書記擔任,副書記由阿壩州派員擔任并任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金堂縣積極為阿壩州各族干部搭建成長平臺,在園區建設、招商、投促等重要崗位上安排阿壩州干部任職,促進各族干部思想觀念有效轉變、工作能力顯著提升,為回到民族地區建功立業打下基礎。園區成立至今,阿壩州輪派園區工作的同志40余人,在已回州工作的30余人中,已有近10人提拔任副縣級以上領導職務。
搭建各族群眾務工學習新平臺。成阿園區依托園區企業,通過送工作、送技術、送資料等形式,每年組織園內企業到阿壩州招聘勞動用工,累計解決阿壩州馬爾康、茂縣、汶川、紅原等民族地區就業2000余人。通過加大對符合條件且有技能培訓意愿的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促進民族地區群眾到成阿園區就業,力爭“來得了、留得下、干得好”,最終實現一人成才、全家致富。
搭建各族群眾共同生活新平臺。園區規劃建成道路26條共83公里,開通成南高速成阿工業園區出口和園區公交班車,配套學校、幼兒園、農貿市場商務酒店等公共設施,搭建集就業咨詢、語言翻譯、法律援助等功能于一體的“民族團結服務站”,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欄、宣傳標語10處,指導重點企業打造宣傳陣地16處,為園區各族員工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營造了和諧溫馨、便捷舒適的環境,使園區成為了吸引各族群眾來蓉工作生活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成民宗)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