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偶遇” 他們一起“抽絲剝繭”
“這一個月,每天都像打仗一樣,過得好快。我們在一起才吃過三四頓飯,包括大年三十那天晚上的泡面。”蔡金樺和尹燕的辦公室都在龍馬潭區,尹燕經常加班,大晚上也不方便回家,有時一連幾天都不回家。蔡金樺也經常加班,熬了好幾個通宵。沒有節假日、沒有雙休,兩人的節奏完全不同步。
兩人“戰場”上偶遇過兩次。一次是2月3日,尹燕生日那天。蔡金樺加班回家,已經是當天凌晨4點過,他悄悄給尹燕發了條信息:沒有鮮花和蛋糕的生日,同樣快樂。尹燕早上出門才看見短信,回頭給他一個微笑。“那天上午,他隨市疾控中心領導到我們單位指導。我們在辦公室碰了一面,我又到現場去流調了。想想,這樣特別的生日禮物也很有意思。”尹燕說,這段時間大家太忙了,坐下來歇歇,話都不想多說。
第二次見面,是2月18日,患者楊某某的核酸檢測陽性。蔡金樺和尹燕相繼到達瀘州市婦幼保健院,他們分兩組進行流調。“我和同事主要負責楊某某夫妻、醫院等調查,尹燕和同事負責楊某某的兒子以及外圍調查。”兩人在醫院門口碰面,尹燕特意為他整理了防護服。這并不是蔡金樺第一次全副武裝:N95口罩、工作帽、護目鏡,再穿上一層薄薄的一次性連體防護服,套上鞋套,戴上防護面罩,戴上兩層橡皮手套,一雙塞到防護服的里面,另一雙套在防護服的袖子外面……楊某某已經確診,咳嗽比較嚴重,尹燕明白,此時的流調環境感染風險更大。
穿上防護服的尹燕也并不輕松,口罩上的鼻夾,夾得鼻子疼,呼吸困難,霧氣很快蒙住了護目鏡,遮住了視線,變成了水珠,在封閉的護目鏡中游走……
這次流調,從18日持續到19日,兩人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并肩作戰。他們和同事們一起,調查了幾十人,通過采取抽絲剝繭式的調查方式,將一個個看似毫不相關的片段,串成一條條緊密相連的傳染鏈條,分析可能波及的區域,界定密切接觸者有潛在感染風險,追蹤密切接觸者。最終,楊某某的兒子被確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