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奪取“開門紅”內江吹響沖鋒號
1月13日,在內江國際物流港成渝主軸公路物流園項目現場,隨著一聲開工令發出,包括該項目在內,總投資超100億元,涵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民生等領域的40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吹響內江奮力奪取2025年經濟“開門紅”的沖鋒號。
一季度是全年經濟工作的風向標,近期召開的內江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開局就沖刺、起步就爭先”導向,高起點抓好各項工作落實。
重點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企業生產車間高效運轉,農業生產應時而動,消費市場人頭攢動……當前,內江各地正開足馬力,多措并舉奮力奪取“開門紅”。
激活引擎 搶抓工業項目建設
近日,走進四川新明塑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聽機器轟鳴,生產線上源源不斷產出各類管道產品。該公司總經理楊建勇透露:“今年的目標產值是2.5億元,從目前接單情況看,我們對實現目標充滿信心。”
位于內江高新區的四川樂鴻科技有限公司同樣在加快生產步伐。該公司RFID柔性芯片產業園生產車間內,自動化生產線高效運轉。“2024年,我們與多家知名企業達成合作,為今年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公司副總經理林玲介紹。
工業企業開足馬力趕訂單、搶市場,政府也積極做好服務保障。為保持工業較快增長,內江提出要建立節假日停復工調度機制,鼓勵引導有市場、有訂單企業春節期間不停產;制定春節前、中、后復工復產包片督導和專項督導方案,建立企業休假及復工計劃臺賬,推動企業節后快復工、早滿產。
搶抓項目建設是實現“開門紅”的重要舉措之一。內江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內江一方面積極對接國家和省級政策,力爭更多項目納入上級規劃“盤子”,獲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另一方面,精心篩選和培育具有潛力的項目,確保項目儲備充足。同時,注重要素保障,優先為重大項目調配土地、資金等關鍵資源,全力推進項目順利實施。
夯實根基 農村產業提質增效
內江農村的田間地頭,同樣呈現生機勃勃的生產景象。
在內江市市中區朝陽鎮桂明水產養殖家庭農場,養殖戶張秋林正忙著撒網捕魚,隨著漁網逐漸收攏,成群的白烏魚躍出水面。工作間里,等待發運的貨箱已經排起長隊。張秋林介紹,目前農場水產養殖面積有30余畝,年產值超100萬元,主要通過線上訂購方式銷往全國各地。
在威遠縣鎮西鎮黃坭村,威遠黑山羊全產農牧循環產業園區的標準化羊舍里,一只只健壯的黑山羊悠然自得地啃食草料。“近年來,我們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產業,以規模擴張和技術升級為導向,推動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威遠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通過科學育種提升黑山羊的遺傳性能和繁殖效率,不僅維護了黑山羊種群的健康純正,還大幅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不僅如此,威遠縣還積極探索黑山羊養殖與羊肉湯產業的深度融合。通過標準化養殖,為威遠羊肉湯產業提供穩定優質原材料,推動威遠羊肉湯產業繁榮發展。如今,威遠羊肉湯已經成為內江的美食名片之一。
春耕備耕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內江充分利用沱江及其支流大清流河、濛溪河等河流來水,加大向水庫、塘壩和農田補水力度。目前,全市水利工程蓄水3.67億立方米,較2024年同期增加0.55億立方米,抗旱保灌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聚焦農村面貌改善和一三產業互動,內江也做了明確規劃。“今年將全面完成第三批17個目標鎮267個村(社區)67987戶戶屬設施和790個院落公共區域改善任務,整體實現農村住房條件、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農村產業提質增效,鄉風更加文明、治理更加有效。”內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1月6日,“置業內江·安居甜城”2025年內江市房地產交易展示會暨返鄉置業團購活動現場,不管是精品樓盤展區,還是金融服務展區,抑或是家居、建材和裝飾展區,都吸引了不少有意購房置業的市民。
正準備購買一套新房的市民魏女士在房交會現場收集了不少樓盤信息,還聽銀行機構專業人員講解了購房金融政策與貸款服務方面的內容,不禁感嘆“確實是購房的好機會”。
不只是房交會。搶抓春節這一傳統消費旺季,內江還積極落實相關的消費補貼政策,先后發布《關于持續恢復和擴大消費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搭建“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促銷活動機制,并順勢開展了一系列消費促進活動。
近日,內江市城區隨處可見“惠聚新春·甜蜜內江”的活動宣傳語。據介紹,以此為主題,內江2025年迎春消費季已于2024年12月31日啟動,將貫穿元旦、春節和元宵節,持續到2025年2月28日。該活動采取“1+5+N”的模式開展,覆蓋內江各縣(市、區),動員了15條特色商業街區、27個重點商業綜合體、27個A級旅游景點及1000余家大型商家參與,共舉辦130余場商文旅體融合創新的重點活動。
內江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活動設置“味美甜城”“嗨購甜城”“暢游甜城”“樂玩甜城”“趣賽甜城”等多個主題活動,充分釋放消費活力,“我們還將加強市場監管,持續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讓市民能夠放心消費、安心消費。”(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