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也能成為非遺傳承的載體
春節將至,和往年一樣,黃文慶把福字和喜鵲、牡丹等吉祥紋樣剪成窗花,送給朋友們,讓精美的窗花帶去他的祝福。在黃文慶的記憶里,每到過年,新春的祝福都會經由奶奶的剪刀留在紙上。6歲時他便開始和奶奶學習剪紙。
2009年,中國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括剪紙在內的不少春節期間的活動,都是非遺項目,在黃文慶眼里,每年春節都像非遺的大聯歡。“今年是春節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年,感覺這種氛圍格外濃厚。”黃文慶說。
對黃文慶來說,剪紙不僅是一項個人愛好、一種與祖輩之間的情感紐帶,還是一份責任。在云南理工職業學院讀書期間,他創辦了學校第一個剪紙社團。“剪紙社像一個大家庭,學校里喜歡剪紙、喜歡傳統文化的同學都可以加入。”剪紙社團創辦以來,每逢節日,他都會組織同學們進行剪紙創作活動。黃文慶還連續3年在學校的中華文化周布置展位,進行現場剪紙教學。“這些活動既磨煉技藝,也可以增進交流,碰撞出創作的火花。”
黃文慶和社團的同學們除了在本校宣傳剪紙文化,2023年,受當地文化館和文旅局的邀請,他們還參與了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活動,化身非遺剪紙課堂的老師,教當地學校的學生和居民剪紙。截至目前,黃文慶和同學們的非遺剪紙課堂走進了14所學校、12個社區,覆蓋人數超1萬人。“看到越來越多人喜歡上剪紙,我和同學們都很有成就感,非遺剪紙課堂會一直持續下去。”黃文慶說。
“小的時候,我把剪紙當成一個興趣愛好。隨著年齡增長,我認識到剪紙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它也是我們的文化,更是一份傳承。年輕人傳承非遺,要做的就是創新。”黃文慶平時會琢磨怎樣讓剪紙這項非遺更年輕,傳統的剪紙作品更多的是作為平面裝飾畫,他把剪紙作品和傳統民族服飾云肩結合到一起,取傳統云肩的樣式,創作出可以穿在身上的立體剪紙作品。除此之外,黃文慶還會將剪紙和油紙傘結合,運用剪紙圖樣進行傘面設計。“這樣做可以提高剪紙作品的使用率,把非遺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梅從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