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隱世”珍稀標本“露面”受到京津冀中小學生喜愛 現已接待游客170余萬人次
保定有家古生物界“頂流”博物館
“你們見過翼龍蛋嗎?”“你們知道嗎,這個中華猛龍骨骼標本全世界就這兒有。”類似的對話每天都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里出現。
1月3日,是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開館一周年的日子。作為亞洲規模最大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它填補了保定市域內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空白,更滿足了京津冀地區古動物迷們的渴望。自去年開業以來,博物館持續火爆,現已接待游客170余萬人次。
博物館的建立,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保定市政府為自然科學開啟的一場“雙向奔赴”,專業的科普資源在兩地之間流動起來,給地方帶來了新機遇。
小恐龍迷保定大飽眼福
“你無法想象,一個3歲孩子在恐龍面前癡迷的樣子,他真的太喜歡了。”軒軒的媽媽描述說,去年11月,他們一家三口從北京到保定,走進了向往已久的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
軒軒媽媽介紹,孩子一歲多后,大人就用周末時間帶著他到處逛博物館,自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航天博物館、電影博物館……幾乎把北京的博物館逛了一大半。
“一開始走馬觀花,慢慢地我發現孩子的興趣表現出來了。”軒軒媽媽說,從去年開始,孩子對恐龍展現出極大的興趣。平時,他不僅拉著爸爸講恐龍百科,周末還要讓爸爸媽媽帶著去博物館里看恐龍,他能叫出七十多種恐龍的名字,也知道恐龍分類。北京的古動物館、動物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等都被反復刷了好幾遍。
之后軒軒媽媽在社交平臺上頻繁刷到保定的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寶媽群里也有不少寶媽極力推薦。去年11月一個周五晚上,一家人開車前往保定,正應了那句話“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
中國第一龍、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四翼的恐龍、半水生的恐龍……碩大的標本沖擊著小朋友的眼球。“軒軒是個特別內向的孩子,他不會像其他孩子那樣興奮得尖叫,他就是一圈又一圈地繞著恐龍走,一直在觀察,就一個單指臨河爪龍一看就是半個小時,一個羽王龍又看了半個小時。在這里,那些書中講過的、沒講過的他都看到了。種類多、數量多、場館大,好多展品世界罕見。”軒軒媽媽說,這一趟不虛此行。
由于大人的工作原因,軒軒一家周六下午就返回了北京,還有好幾個廳和展品沒有來得及看,孩子也意猶未盡。他們計劃春節后再安排一次保定之行。
像軒軒這樣一次看不夠的小朋友有很多,一年來,很多保定域內、域外的小朋友二刷、三刷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據館方統計,一年來,該館已累計接待游客超170萬人次,網上好評如潮。
鎮館之寶和明星展品“吸睛”
館長金海月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她表示,保定自然博物館的建立是研究所與保定市政府的一場“雙向奔赴”。
199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北京創建了中國古動物館,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其中展覽面積近2000平方米。受場館容量所限,大量珍貴的標本無法展出。“有些很稀有的標本我們曾出境到國際上參展,但是在館內沒有長期展出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
保定近年來正在打造“博物館之城”,愿意大力支持博物館建設,雙方一拍即合。
2020年,雙方簽署協議并于2021年開始動工建設,僅2年8個月,博物館即開館運行,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又一標志性項目。
新館占地120畝,總建筑面積7.3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一座集研究、收藏、保護、展示、教育及休閑功能于一體,面向世界,具備超鏈接、超共享、全開放功能的現代化自然科學類博物館。
博物館設有地球脈動、遠古海洋、恐龍帝國、哺乳新生、滅絕之殤等5個主題展廳和兩個大型臨展廳,館內陳列的展品約6000多件,另設5D和飛行兩個特效影院,好奇中心和小劇場。
金海月介紹,館內有多個鎮館之寶和明星展品,比如距今約4.36億年,已知時代最早、頭尾保存完整、擁有上下頜的有頜魚類——奇跡秀山魚化石;世界唯一的董氏中華猛龍骨架標本,體長約8米,保存接近完整;脖子長15米、身長35米的中加馬門溪龍標本;長著羽毛的四翼恐龍顧氏小盜龍;世界上臉最長、個體最大的馬——埃氏馬;世界范圍內極少見的翼龍蛋等等。
研究所提供專業支撐
館長金海月介紹,2024年1月博物館開館,很快就成為保定博物館界的“頂流”,當年春節期間已火爆至一票難求。
金海月介紹,場館由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的王澍教授主持方案設計,以“層城疊構、綠野無盡”為建筑設計主題,用自然的材料,造輕盈的建筑,完美詮釋了“具有文化辨識度的地標建筑”+“沉浸式的自然景觀觀展氛圍營造”+“城市公共生活的重塑”的理念。
除了建筑的優勢,保定自然博物館相比其他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內容部分的占比更大。內容上古生物具有天然的科普屬性,公眾對于古生物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已經滅絕的古生物更是充滿神秘感,有很強的吸引力,不論大人小孩都能夠參與進來,并且有所收獲。
另外,金海月稱,博物館有研究所的專業背景支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目前是該領域國內最專業的研究機構。我國有很好的化石資源,近年來科研人員將新技術和多學科交叉研究應用到科學研究中來,取得了很多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我們館里也有體現,可能有些展品你看著很不起眼,但它就是一個世界級的展品。我們也會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展品和內容。”
打造優質精品科普研學活動
除了精美的展品,博物館針對不同的受眾在過去一年開展了豐富的科普研學活動。金海月介紹,“我在保定修化石”活動每周舉辦,小朋友們在專業老師的講授下,了解化石修理的過程和方法,理解修理化石的科學價值,老師發放真化石,小朋友們真動手,最后還能將修復好的化石帶回家。“悅讀沙龍”活動,請來經典科普著作的作者或譯者,與觀眾交流分享。
“恐龍守夜人”活動主打“沉浸式體驗”,偌大的展廳里數量眾多的恐龍骨架,體驗感滿滿。這一活動一經推出一位難求,不僅僅是河北的小朋友來參加,天津、北京的小朋友也都來報名,有的孩子一開始在家長帶領下參加,之后自己單飛來體驗。
金海月說,博物館在開館后還不到一個月就上線了科普活動。科普活動的順利開展其實是依托了中國古動物館的經驗。中國古動物館有著幾十年的科普工作歷史,有“博物館奇妙夜”這樣的特色活動,也有小粉絲們的“小達爾文俱樂部”。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的場地優勢明顯,推出的活動很快形成了品牌,并且能夠常態化開展。
院地合作科普資源在兩地流動
博物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了保定與中科院系統的聯系,古脊椎所已經將大量珍貴標本轉至保定,開展研究工作,更多中科院的專家有機會來到保定,科普資源在兩地之間流動起來。
2024年12月初,中國科學院標本館科普工作協作組2024年度工作會議在保定召開。會議期間,中科院標本館系統的7位不同領域的專家,走進保定市中小學,為學生們送上“科普大餐”。他們分別走進保定市第十七中學、河北保定外國語學校、新秀學校等10所學校,圍繞青藏高原一棵草、漫游真菌王國等主題,開展了十余場科普講座。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學的講座中還設置了一個特殊環節——與西藏拉薩阿里河北完全中學初一2班44名學生連線互動,共上一堂科學課。
保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博物館科科長劉自軍說:“保定的孩子們不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世界一流的自然博物館,還能在自己學校接受到優質的科普教育,這也是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創造的巨大社會價值。”
一年來,博物館接待了超170萬人次的游客,其中一半來自保定本地,其他游客絕大部分來自京津冀地區,其中北京游客超4萬人次。“去年春節值班期間,我看到一個家庭來館,媽媽懷里抱著幾個月的孩子,還有走路蹣跚的老人,我特別感動。一個家庭來到我們博物館,不一定是孩子主導的,有的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想看。尤其是那位老人,我不禁設想,他是否第一次走進自然科學類博物館,如果我們沒有開到他家門口,他是否能有機會走進自然科學。那天我的疲憊一掃而空,覺得我們館發揮出了它的價值。”金海月說。
博物館現成為院地合作的典范,也拉近了兩座城市的距離。未來,博物館將繼續展現前沿發現,推出優質科普活動,進一步提升游客服務體驗。
·內存·
“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
京津冀三地地域相連,文脈相通,人緣相親。1月13日,“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三地文物部門及博物館代表參加,啟動儀式發布了京津冀三地優質文博活動。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文物部門在系統梳理三地文物博物館資源基礎上,聯合策劃、聯手組織、聯動宣傳,以“文物告訴你 何以中國節”為活動口號,推出“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充分挖掘傳統節日特色,促進文博資源聯動,相互引流賦能,拉動節日文化消費。據統計,活動期間,三地博物館共計推出展覽及文化活動約540項,將極大豐富三地人民群眾的春節文化生活。
“京津冀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中,有“5項博物館聯動主題策劃”,分別為三地省級大館聯動、自然博物館聯動、古建博物館聯動、革命紀念館聯動和名人紀念館聯動舉辦的特色活動。
此次活動是京津冀三地首次在博物館領域舉辦的、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值得期待。
文/記者 匡小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