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涼山,他鄉即故鄉
“‘走進大涼山,感受彝家情’脫貧攻堅回頭看”文藝采風紀實
2018年,德陽市羅江區按照四川省委聚焦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深化拓展駐村幫扶,選派脫貧綜治工作隊的相關要求,從全區選出11名綜合能力強的優秀干部,前往涼山州參加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
楊帆是其中的一員。他的主戰場在地處涼山州東部邊緣金沙江大峽谷的金陽縣小銀木鄉。如今,6年時間過去了,他們為彝區人民脫貧攻堅奮戰過的地方現在怎樣?
2024年10月底,德陽市羅江區《潺亭》雜志文藝骨干作者沿著他們的足跡,開展了一次“‘走進大涼山,感受彝家情’脫貧攻堅回頭看”文藝采風活動。
透風的墻,滾熱的心
金陽縣小銀木鄉交點村,是楊帆援彝駐村幫扶的第一站。
小銀木鄉是金陽縣的一個高山彝族聚居鄉,距離縣城70公里。清早,采風隊伍興致勃勃地從金陽賓館出發,一路上迎著朝陽,沿波光粼粼的金沙江前行。到燈廠村路口處,車子向右拐進蘆稿河峽谷的通鄉公路。一路盤山而上,穿云破霧,直到爬上云霧縹緲的山巔,這個被稱為“云端上的鄉”便若隱若現地呈現在大家面前。山頂是高山牧場,草地上牛羊馬成群,安詳地啃吃著已經發黃的野草。
大家在山頂下了車,掏出手機、相機,拍草地,拍牛羊,拍伸手可攬的仙境般的云朵。小息了一會又出發。這時,車子開始下坡。我發現,小銀木鄉不僅有牧場、有坡地、有果園,居然還有稻田,是個典型的立體農業區域。雖然是初冬,秋收已過,田間地頭仍然晃動著農人忙碌的身影。
我們先到了小銀木鄉的中心校,為學校捐贈了書畫作品和文體器具。在鄉上吃過午飯后,一群人上車直奔交點村,到達村部時已經是下午2點半。這個村坐落在半山腰,它的頭上和腳下還有好幾個村落,一眼望不到頂,也看不到底。我想象不出這一面山到底有多大、多高。
車子停在交點村群眾活動文化廣場。廣場上安裝有各種健身器材,五六個年老的村民正在健身器材上悠閑地鍛煉。廣場靠山的一面,是新建的3層磚混結構的黨群服務中心。一樓是村上的幼教點,教師是2個年輕小伙子,正在指導著一群穿戴干凈整齊的小孩,在練習本上畫著他們心中的美圖:索瑪花、紅太陽、飛鳥、雞鴨牛羊……
楊帆說,剛來到交點村時,村上沒有辦公樓,更沒有群眾活動的文化廣場和幼教點。
站在交點村群眾活動文化廣場上,楊帆指著黨群服務中心右邊村道旁的那棟粉白民居,說:“這棟房子樓上那一間,是我在交點村當扶貧工作隊員時的住房。”
順著楊帆的手指望去,我看見一棟粉刷一新的漂亮小洋樓,房門閉著,可能主人不在家。
“這家主人一定很能干,那時就修建了這么漂亮的樓房,住宿條件還是很不錯。”我說。
我這樣說,是因為5年前曾采訪過一位大涼山駐村第一書記,是個女性。她說,她當駐村幫扶干部時,村上沒房住,是一家幫扶村上發展烤煙的公司在村上修了3間簡易住房,供3名外派住村技術人員居住,他們讓出一間給她,才有住的地方。當時,說著,那名駐村女書記就流眼淚了。
然而,楊帆卻說,房主人是個村干部,也挺能干的,他修建了交點村最早的樓房。但是,那時也僅僅是把主體工程完成,墻面沒有粉刷,樓上是一間堆放雜物的房子,磚與磚之間的接頭沒有灰漿,漏風,房屋又建在山埡口,一到冬天,四面灌風,那個冷,刻骨銘心。
楊帆深情地看著那棟樓房,仿佛又回到了6年前的歲月。他還清楚地記得,剛到村上報道的那天下午,村干部把他領進屋,說:“你就住樓上那間吧。”
楊帆打眼一望,沒有看到樓梯,迷惑地看向村干部,剛想問“樓梯在哪里”?村干部就搬來一架舊木梯搭在墻上。
從那一刻開始,木梯就成了楊帆每天的專用通道。那間通風的屋子,就是他為交點村謀劃脫貧致富策略的辦公室。多少個夜里,他被冷風吹得睡不著,就干脆不睡,開動腦筋,想貧困戶亟待解決的問題,想怎樣解決半山坡的飛蛾組安置點修建缺水的問題,想幫貧困戶期沙赤黑家貸款發展養殖業的事,想怎樣為村里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園……
四面透風的屋子里,裝著一顆滾熱的心。
楊帆是2018年6月25日奔赴大涼山的,當時他的兒子還不到2歲。出發時,他抱起兒子親了親,對滿眼不舍的妻子說:“帶好孩子,你辛苦3年,等彝族同胞過上好日子,我再回來陪你和兒子。”
沒有過多言語,他毅然決然地跨出了家門,把背影和無盡的牽掛留給了家人。援彝3年,楊帆扎根大涼山,把彝鄉當作故鄉。
飛蛾新居 幸福彝寨
我們從交點村黨群服務中心開車前往飛蛾組,車子一直爬坡。這是一條3米多寬的水泥道,盡管只有兩三公里的路程,也走了10分鐘。
飛蛾組新居是交點村一個易地搬遷移民安置點,選址在一個地勢較高的緩坡上。
新居是這條水泥路的終點,沿水泥路而建,有平頂屋蓋,也有彩瓦屋蓋,墻體都粉刷得白白亮亮,院門也修得精致時尚,有的還貼了漂亮的瓷磚。陽臺上、屋檐下、房前的古樹上,掛滿了一排排、一摞摞的白馬牙玉米。這些玉米讓我看到了大涼山彝寨一道獨特壯觀的靚麗風景。這里的玉米,就像我們羅江盛產的水稻一樣豐足,是每戶人家的主食之一。
飛蛾組安置點很安靜,我們行走了一圈,幾乎沒遇到村民。也許,留守的人都下地勞作或放牧去了,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小孩都上學去了。但那些栓在房前屋后的黃牛和馬兒,在悠閑地吃著草料,慢嚼大山里慵懶的時光。它們是我們這群文藝工作者眼中的風景和鄉愁,大家都興致勃勃地拍著照。
在一棟樓房的后面,我發現了一間尚未拆除的老土坯房,開間很大,是一戶人家的老屋。我新奇地爬在窗口查看,墻體被柴煙熏得很黑,里面的墻角有一個小柵欄,應該是關養牲畜的地方,屋中間有一個坑,應該是火塘……我恍然明白,原來,這間老屋裝著“人畜同居”的悠悠歲月。
楊帆說:“這里的新居是2018年12月10日搬遷入住的。”
那一天,交點村比過彝族大年還喜慶還熱鬧。一排排新建的民房前,全村100余戶貧困戶齊聚,興高采烈地排列在楊帆和工作隊員面前,從他們手中接過上級部門贈送的掃帚、臉盆等生活用具,歡天喜地地入住新房。貧困戶俄地莫只阿木拉著楊帆的手說:“感謝共產黨的好政策,謝謝楊隊員,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樣好的磚瓦房。”
俄地莫只阿木是一個60多歲的彝族大媽,她很激動,眼里噙著淚花。
回想當年聚居點的修建過程,卻是歷經了千難萬難。
2018年底,楊帆幫扶的交點村將退出貧困村。他是6月下旬才到村上,當時,村“五位一體”活動室建設項目修建剛進場,貧困戶易地移民搬遷房屋正在修建中,文化院壩設施還有待完善……這些硬件設施都是年底必須驗收的,而時間又是那么的緊迫。這些,都是楊帆面臨的嚴重困難,他必須排除千難萬險去克服去戰勝。
多少個寒風穿墻的夜里,楊帆在一盞孤燈下做方案、想解決問題的對策。白天,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員一起與時間賽跑,與現實困難對戰:村活動室需要的材料到位沒有?文化院壩需要的設施什么時候才能運到?移民們的房建還差哪些建材、資金夠不夠?……他都一一過問,一項一項落實,一個一個解決,每天忙得雙腳不沾地。特別是飛俄組集中安置點的房建,可以說讓楊帆心焦得寢食難安——安置點地勢高,嚴重缺水,時常因斷水造成貧困戶房屋修建停工。
時間如此緊迫、任務如此艱巨,解決用水是燃眉之急。楊帆心急如火。
那天,楊帆在飛蛾組周邊奔忙了一天,腳都走起了血泡,還是沒找到能解決建房用的水源。他急得晚飯都沒心情吃,連夜開車去到鄉上,向鄉黨委匯報了安置點房建的缺水問題。鄉黨委領導馬上召集鄉脫貧辦干部,與楊帆一起想辦法。最后,他們想到用車從外地運水建房。這是唯一快速解決飛蛾組建筑用水的好辦法。
楊帆與黨委干部立馬起身,坐進一輛越野車內,一同去到縣城管局,找到主管領導。說明原因后,主管領導立馬同意借用一臺灑水車給他們。第二天一早,一臺滿裝清水的灑水車開進了飛蛾組安置點工地,35戶貧困戶房建施工用水得到解決。
水的問題解決了,楊帆緊繃的神經稍稍松弛下來。夜里,一場大雨嘩嘩啦啦地下得楊帆心焦不已。他預感到不妙,清晨起了個大早,飛快地下了木梯,就沿村道查看,彎來繞去的盤山村道多處被山洪沖塌。他的眉頭又皺成了“川”字:路被山洪沖毀,不及時進行維修,建筑材料運不進來,飛蛾組安置點的房建又得擱淺。
楊帆立馬回到村部,組織群眾帶上鋤頭、撮箕、鋼釬、二錘,對進村道路進行緊急搶修。他與村民們一起動手,搬石頭,碼堡坎,給路面回填土……這才保證了建筑材料及時運到貧困戶建房工地上,沒造成等料停工。但要保障讓貧困戶在年底順利入住新房,楊帆心里還是不踏實。他想,必須與時間賽跑,搶在前頭。于是,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員白天蹲守在工地上,晚上逐戶走訪,幫助貧困戶計劃所需建材,指導房屋修建,督促施工進度,最后終于保障了飛蛾組貧困戶易地搬遷安置點的按時按質完成。
2018年12月10日,貧困戶搬遷入住時,村民梯哈只曲拉著楊帆的手,激動地說:“真誠地感謝你們駐村幫扶工作隊,沒有你們的幫助,我這一輩子肯定都修不起這樣的好房子。”
宣傳政策,傳播大愛
楊帆清楚地記得,剛到村交點時,看著那些破舊的土坯房,巍峨高聳、被云霧纏繞的大山,羊腸子一樣在山坡上蜿蜒的小路,他心里著實有點發怵。但他沒有被嚇退,第二天就換上一雙黃膠鞋,同駐村工作隊員一道,起早摸黑地行走在通往一戶戶低矮殘破農院的山道上,對全村196戶村民進行摸底走訪。
在村民家中、山間坡地頭,與群眾座談交流,了解生產生活狀況,詢問他們對改善自身家庭條件的想法、對交點村發展建設的意見和思路,年長一點的村民聽不懂漢語,他也聽不懂他們的彝語,就請村干部當翻譯。
1個月下來,楊帆步行達到300余公里。他一邊宣傳黨的扶貧幫扶政策,一邊深入調研摸底。走訪中,貧困戶期沙赤黑引起了楊帆的關注。他人很黑也很瘦,40多歲,家里養有5只羊。楊帆問他有什么特長時,期沙赤黑說:“我很喜歡養羊,還很有經驗技術。”
楊帆問:“那你咋不多養一些?”
期沙赤黑用右手抓了幾下茂密的頭發,靦腆地一笑,說:“我家中有5個孩子,都在上學,負擔重,擴大養殖規模,又缺乏資金,只能過著勉強養家糊口的窮日子。”
期沙赤黑覺得自己淪為貧困戶很丟人,又信誓旦旦地說:“只要我有本錢,肯定不會落為貧困戶。”
楊帆從期沙赤黑閃亮的瞳孔里看到了這個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告訴他:“貧困戶可以申請免息小額貸款,享受幫扶政策。”
楊帆的這句話給了期沙赤黑致富的希望。夜晚,楊帆在漏風的小屋里整理貧困戶材料時,期沙赤黑主動跑來找他,問:“楊隊員,我真的能貸到款嗎?”他向楊帆講述了他家的實際困難,請求駐村隊員幫助他申請貧困戶小額貸款,他要養很多的羊。
楊帆很欣慰地點著頭,說:“你的家庭條件完全符合政策,我們會幫助你的,我也相信你會干得很好。”
楊帆又詳細地給期沙赤黑講解了貧困戶小額貸款幫扶政策。交談到10點過,期沙赤黑才起身回家。那天晚上天很黑,他沒帶手電筒,楊帆擔心山路不好走摔下懸崖,把自己備用的手電筒讓期沙赤黑帶上。
通過走訪摸底,楊帆了解到全村大部分貧困戶都是因缺啟動資金致貧。他決定利用好國家的扶貧政策,為全村貧困戶落實好小額貸款。
摸清楚村里的貧困情況和貧困戶真正的需求后的第二天,楊帆便起了個大早,開車跑了3個小時的盤山路,到金陽縣城與縣農業銀行聯系,弄明白了申請程序和所需資料后,又匆匆回到交點村,到貧困戶家中逐戶走訪收集申請小額貸款的資料。一切準備齊全,他又帶上申請資料去到縣農業銀行,順利通過審核,幫助全村134戶貧困戶申請到小額貸款資金,每戶2萬元。
楊帆一顆懸著的心才踏實起來。每次為貧困戶辦好一件事情,他的心情都特別愉悅。
期沙赤黑拿到貸款后,立馬到高山牧場買了25只羊回來。加上他家原來養的5頭羊,規模一下擴大到30頭。期沙赤黑多年前就有的擴大養殖規模的愿望一下子實現了, 把他樂得整天都跟在羊屁股后面笑。
期沙赤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每天早出晚歸,把羊群當心肝寶貝,精心放養,比照護自己的孩子還細心,僅半年時間,一群羊就長得肥肥胖胖,他靠養羊收入了10000余元,有幾只母羊還產下了小羊羔。期沙赤黑心里簡直樂開了花,他興奮地跑到村部向楊帆報喜:“明年我還要拿這賣羊的錢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爭取養到100頭羊,就能把貸款全還了。”
聽到這話,楊帆特別欣慰,鼓勵期沙赤黑說:“國家有好政策,只要我們自己肯努力,很快就會把窮日子摔成粉末。”
期沙赤黑是村里一個典型的脫貧案例。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其他貧困戶致富的積極性高漲,通過小額貸款,發展了養羊、養牛、養雞、養豬、青花椒等種養殖產業,都有了喜人的收入。這件事情的成功,讓楊帆和他的隊友們幫扶的信心倍增,看到了交點村年底脫貧的希望。
楊帆是個細心的人。他發現期沙伍黑家的養殖產業發展起來了,也即將脫貧摘帽,但他笑容的背后,總藏著一抹淡淡的憂愁。一天,楊帆同期沙伍黑交流,才得知他5個子女中,一個兒子患先天性心臟病,這些年花去家中全部積蓄還是沒有治好。成都一家大醫院醫生告訴他,這個病需要做手術才能治好,如果不做手術,活不過18歲,但手術費需要30萬元。對期沙伍黑一家來說,這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他的全部家產也不值5萬元。期沙伍黑只得絕望地放棄手術治療,盼望著日子過慢一點,兒子的18歲晚一點到來。
楊帆得知這一情況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記得中國紅十字協會有個“天使陽光救助”政策,如果申請成功,紅十字會將給予全部免費手術治療。他決定幫助期沙伍黑試一下。第二天一早醒來,楊帆就上網查詢,又電話聯系四川省紅十字會辦公室進行咨詢后,便下載打印了《天使陽光救助申請表》。期沙伍黑的孩子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吃過早飯,楊帆迫不及待地跑去期沙伍黑家,攔住正準備出去放羊的期沙伍黑,跟他講解了“天使陽光救助”政策。期沙伍黑驚訝得瞪大了眼睛,他一直不知道世上還有這樣一個機構,還有這樣一個政策。他激動得直搓手,不住地問:“楊隊員,這是真的嗎?你可得幫幫我家孩子啊……”
楊帆揚揚手中打印好的A4紙,說:“我就是來幫你的。”
在期沙伍黑家,楊帆幫他填好申請資料。根據省紅十字會的要求,申請資料還需縣紅十字會蓋章、州十字會審核蓋章。于是,楊帆又兩頭摸黑,先去縣紅十字會辦公室蓋了章,又跑了趟涼山州。在楊帆的努力幫助下,期沙伍黑的兒子順利申請到省紅十字會“天使陽光救助”,享受了全額免費手術治療和后期康復治療。
期沙伍黑和他兒子回村那天,還沒來得及回家,就先跑到楊帆的住處,熱淚盈眶地向楊帆鞠躬致謝,聲音激動得有些結巴:“楊……楊哥,你就是我們家的大……大恩人,要是沒有你,我兒子就只有……等死。真誠地謝謝你!”
看著康復后的孩子,楊帆倍感欣慰。自己的舉手之勞換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更有一種成就感。楊帆說:“不用謝,讓每一戶貧困戶過上好日子是我們幫扶隊員的責任和奮斗目標。”
產業造血,脫貧奔康
參觀完飛蛾組安置點,我們又返回到交點村黨群服務中心。初冬的暖陽下,楊帆指著對面的山坡,說:“你們看那一片青花椒產業園,是我們駐村工作隊全體隊員2019年掏自己腰包集資創建的,3年前就到盛產期了。”
坡上的青花椒早已采摘,被剪去枝條的花椒樹在冬日里靜靜地沐著陽光,養精蓄銳。林子下面,一群土雞在怡然自得地覓食。
楊帆說,2018底年,交點村的貧困戶全都住進了好房子,他不敢因此而放慢扶貧的腳步。他心里特別清楚,村民們的腰包還沒鼓起來,還沒過上好日子。要過上好日子,必須有農業產業做后盾做支撐。但是,交點村太過偏遠,距離金陽縣城71公里,距州府西昌市287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是典型的二半山區行政村,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人均糧食產量僅320公斤,村民們收入靠外出務工和養殖業。村上沒發展有成片的產業,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
面對如此窘況,楊帆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干部一起商量,根據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已發展了不少養殖戶的實情,決定籌建交點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很快, 申辦手續完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建立了,但沒有啟動資金引入產業,專合社只是一個牌子。
啟動資金從哪里來?楊帆與第一書記主動擔起了這個重任。他們一起到縣委組織部、農業局、農工辦找項目找資金。一次、兩次、三次……他們不厭其煩地跑,與各部門領導對接,為村上爭取到集體發展項目資金30萬元。
楊帆想到貧困戶那木合黑有豐富的養殖經驗,與村兩委干部商量,讓合作社與他建立養殖合作關系,成立交點村集體經濟養殖點,利用爭取到的資金買了200余只高山羊,由那木合黑負責養殖管理,收入對半分成。
半年時間,交點村集體經濟首次突破零的局面,創下4000元的收益。
要讓村民增加收入,僅一個合作社是遠遠不夠的。楊帆想到了一個新點子:金陽被譽為“中國青花椒第一縣”,有著數十年的青花椒種植歷史,交點村何不發展這個穩妥又無風險的產業呢?
2019年初,楊帆與村兩委商討后,決定創建交點村扶貧產業園,以青花椒種植為主,以交點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基礎,讓大戶帶動小戶,鼓勵全村農戶參與,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一名村干部馬上提出一個問題:沒有上級資金,沒錢購買青花椒苗,咋辦?
楊帆與駐村工作隊員相互對望一眼,幾個人頭碰一起,一合計,立馬拿定主意:每人捐獻1000元。
資金問題就這樣解決了,但他們又遇到了新的用地難題。
產業園區規劃100余畝占地面積,要占用10多戶貧困戶的土地。楊帆帶領隊員們入戶走訪動員,讓他們以土地入股分成。不管怎么說,那10多戶貧困戶就是不同意把土地拿來種植青花椒,他們固執地認為,種玉米雖然收入低,但每年都有,青花椒產生效益周期長,至少要兩三年才有收入,還不知道好不好賣,要是賣不出去,又不能當飯吃,拿去喂養牲畜?它們也不會吃。咋辦?
這個產業是為了讓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他們的思想就是轉不過彎來。楊帆和隊員只得挨家挨戶反復做思想工作,給他們算一畝地玉米與一畝地青花椒的產值效益,讓他們弄明白青花椒的收入遠遠高出玉米的收入,又組織他們到村委會集中收看別的村子青花椒產業發展的電視資料片。
一次次苦口婆心的講解,一次次巴心巴肝的動員,半個月后,村民們的思想觀念終于轉過了彎,扶貧產業園區的占地全都簽訂了用地協議。楊帆用他和工作組隊員自掏腰包集資的錢購買了10000棵青花椒樹苗,為交點村建立了以青花椒種植為主、林下土雞養殖為輔的特色農業產業園。
在交點村,楊帆和工作隊員與當地干部群眾融為一體,真心實意地為村民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而努力拼搏,為村民們不斷增加經濟收入、增加幸福指數不懈奮斗,成了當地村民群眾心中最信賴的人。
3年后,青花椒扶貧產業園產生效益,為全村創收100余萬元。
不辱使命,圓滿收官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
因為楊帆在交點村駐村扶貧工作成績突出,小銀木鄉黨委向金陽縣組織部推薦,并順利通過組織部考察,2020年1月,楊帆被金陽縣組織部就地提拔為小銀木鄉黨委副書記、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分管全鄉脫貧攻堅工作。
這一年,全省未摘帽的7個深度貧困縣都在涼山州,楊帆所在的金陽縣是其中之一,而小銀木鄉又是金陽縣的極度貧困鄉。楊帆深感脫貧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但他沒有退縮。他是一名共產黨員,身后有20余萬羅江人民做后盾。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時代使命,他必須帶領全鄉綜合幫扶工作隊,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那年春節期間新冠疫情的突發,無疑為這最后一年的脫貧攻堅戰制造了障礙。楊帆是第一個回到金陽縣小銀木鄉的援彝干部,他同鄉黨委班子緊密團結,帶領群眾抗疫脫貧,克難奮進,順利完成了疫情阻擊戰,讓全鄉的脫貧攻堅戰順利推進。
在楊帆帶領和安排下,全鄉綜合幫扶工作隊員沖鋒在前,圓滿完成了“百日攻堅”多項任務:對全鄉1375戶7447人進行了全覆蓋“兩不愁三保障”再排查,摸清了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時期存在的突出問題;協調解決了278戶易致貧邊緣戶D級危房改造項目;落實了37戶“三建四改”建設項目;制定了小銀木鄉2020年脫貧攻堅重點任務清單、非貧困戶重點任務清單,包戶責任清單、幫扶責任清單;督促完成了書祖村、色都口村集中安置點房屋建設,保證了貧困戶順利入住好房子;落實產業獎補政策,動員705戶貧困戶發展各種產業,實現增收;高質量完成主責主業,抽調10名隊員組建小銀木鄉“三落實”軟件資料攻堅組,夜以繼日順利完成2018-2020年脫貧攻堅“三落實”軟件資料歸檔工作。
在2020年,以楊帆為隊長的小銀木鄉綜合幫扶工作隊,以昂揚的戰斗激情,還組織實施了124戶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44戶彝家新寨房屋建設項目、24戶特殊困難戶建房項目、147戶三類人員建房項目……
通過他們的拼搏和努力,小銀木鄉的扶貧產業全面發展。2020年,他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488萬元,實施扶貧產業項目9個。其中,簸箕灣村、色都口、書祖村、交點村、銀木坪村、松林村、新堰村發展高山羊養殖達780余只;簸箕灣村、新堰村發展絲毛雞養殖1000只;銀木坪村發展肉牛養殖20頭。
在2020年最后沖刺的一年里,小銀木鄉7個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共計7萬余元,并呈現長效增收勢態;引進發展白魔芋項目,實現土地流轉120畝;擴大青花椒種植面積400畝,實現全鄉青花椒種植面積達5000畝,為貧困戶找到了致富路子。
小銀木鄉在以楊帆為隊長的綜合幫扶工作隊全力奮戰下,全鄉各項脫貧攻堅工作得到州、縣各級領導的認可和表揚。2020年11月30日,小銀木鄉順利通過四川省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驗收檢查,實現零問題;2020年12月10日-11日,又順利迎接脫貧攻堅國家級第三方評估檢查驗收,承擔全縣入戶檢查三分之一的任務量,實現零問題。
至此,楊帆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他的援彝攻堅任務,讓他所幫扶的小銀木鄉人民群眾實現了“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如今,走進這個位于云端上的小銀木鄉,我們看見處處洋溢著勃勃生機,真是個伸手可摘云朵的美麗之地,也是個充滿希望和夢想的地方。
作者簡介:
楊俊富,四川德陽市羅江區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發表于《人民日報》《詩刊》《中國校園文學》《北京文學》《紅巖》《小說月刊》等百余家報刊雜志,出版有《我是鄉村一只小小鳥》等多部作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