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運動收獲健康效益 自律構建生活秩序
極簡生活是簡單實用的審美升級;積極自律的健康生活,才能掌握人生;平靜、內斂的“淡人”坐在了聚光燈下——即將過去的2024年里,健康生活、陪伴需求、尋找“曠野”、積極自律、淡學人生等成為社交媒體上受到年輕人追捧的生活方式。
“隨地大小動”成養生新范式
社媒熱門收藏“廚房擼鐵”的內容中:等咖啡的時候手撐操作臺做登山跑和俯臥撐的動作,練習髖關節和核心力量;隨手拿起一個鍋或者米袋子做壺鈴搖擺,鍛煉心肺以及身體的爆發力和穩定性;煮菜的時候雙手端起加滿水的雙耳鍋練習肩部提拉。與之類似的還有工位健身、晨起拉伸、下班步行等等。據《柳葉刀-公共衛生》研究,不拘泥于傳統長時間、連續運動模式,見縫插針的“碎片運動”也能收獲顯著的健康效益。
數據分析平臺“千瓜”調研小紅書平臺2024年健康生活熱門話題時發現,“我的運動日常”“內服好物”“健康零食”等話題的瀏覽量均達到了億級。新興話題“5分鐘運動快充”上線一個月瀏覽量即破億,不到一個季度瀏覽量就超過了3億。關聯內容的熱詞包含“拉伸、開背、燃脂舞、腹式呼吸”等。在健康種草筆記中,“快速、隨時隨地、5分鐘”等熱詞也頻繁出現。分析認為,健康生活講究“吃動平衡”,除了保健品和保命小零食外,以“分鐘快充”為代表的“隨地大小動”也獲得了用戶的積極回應。
年輕人要有精氣神。據統計,與健康生活相關的熱門詞TOP10中,“食療養生、補氣血”位列前排。在中醫理論中,氣血是健康的重要影響因素,與“脾胃、皮膚、頭發、肝臟”的關系尤為密切,易疲勞、失眠、上火等也都與氣血有關。受中式養生的影響,社交媒體上,“看起來氣血很足的樣子”成了新的健康形容詞。
新物種滿足陪伴需求
隨著家庭結構和社交模式的變化,現代社會中人們對于陪伴的需求日益增長。2024年,諸如“電子親人”“AI戀愛男友”以及“Jellycat玩偶”等陪伴“新物種”接連涌現,成為市場新寵。
分析認為,互聯網和娛樂興趣的快速發展,構建了廣泛多樣的交流可能性,從而推動了陪伴需求的釋放和陪伴觀念的轉變。在陪伴的形態上,人們已經跨越了物種的界限,從身邊的人事物,延伸至實體與虛擬兩個層面。實體型陪伴,如寵物、搭子、玩偶、植物等,以其純粹、治愈的特點,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虛擬型陪伴,如游戲、AI戀人等,則以其私密、理想化的特點,吸引了大批忠實玩家。
以潮玩品牌泡泡瑪特和游戲《戀與深空》為例,前者通過盲盒、BJD娃娃(關節可動的娃娃)、棉花娃娃等形態的產品延伸,讓玩家充分體驗“養娃”的樂趣;后者則通過第一視角增強陪伴感,提升互動體驗,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生活點滴。二者均成功地將陪伴元素融入到產品中。
并且,新型陪伴關系越發“擬人化”,人們將現實中難以獲取的情感投射至富有個性的陪伴載體上。豆豆眼、微笑嘴——某高人氣毛絨玩具品牌通過擬人化設計、個性化人設以及沉浸式互動等方式,將玩偶包裝成為買家的“家人、朋友”,情緒價值拉滿。
極簡主義風潮持續演變
極簡主義作為一種追求簡單、高質量的生活方式,2024年依然保持著極高的熱度。這一話題在單一社交平臺上的瀏覽量已經超過37億。“XX的盡頭是極簡”的說法廣泛流傳,成為向往簡單生活人士的生活指引。
在極簡生活的四大主要領域——家居、穿搭、飲食和美妝中,成為焦點和熱門的內容各有特色。極簡家居方面,人們更注重空間設計和顏色搭配,追求意式極簡和奶油風等風格;極簡穿搭方面,則更注重視覺美學和使用效率,如cleanfit(簡潔合身的穿衣風格)簡單出門和膠囊衣櫥等概念備受推崇;極簡飲食方面,人們關注產品成分和用餐場景,傾向于選擇輕食簡餐和家常快手菜;極簡美妝方面,使用步驟、時間和妝容風格“能減則減”,減法妝容和早八妝容等收獲高熱度。
值得關注的是,極簡主義的演變正在逐漸細化,出現了精簡、輕簡、智簡等不同的分支。其中,“精簡”強調去除冗余和復雜,追求簡單和實用;“輕簡”則強調輕便和靈活,適應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智簡”則結合了科技和智能元素,提升產品的使用效率和體驗。
曠野生活方式在擴容
“‘曠野’不是裸辭、自由職業和GAP(指‘空檔期’)的代名詞,按部就班的人生也能擁有自由。”小紅書官方活動“我的曠野時分”話題自推出后熱度持續攀升,至2024年9月,瀏覽量已突破12億。該話題激發了網友對曠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野釣、徒步,欣賞沿途風景,遇見有趣的人,經歷有意義的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與曠野相關的元素,以此表達自己對自由與理想之地的向往。
與此同時,年輕人對曠野生活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包裝后的精致,而是更多地享受原生態的“野感”。從戶外走向真實的“野”,探尋與自然共生的人生智慧。
除了戶外、旅行等傳統熱門領域外,曠野生活方式還在不斷擴容,編織出一個“精神曠野”的世界。“家是我的曠野”“植物系穿搭”“媽媽的人生也是曠野”等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這些話題表明,對于都市人來說,全身心奔向遠方固然美好,但“精神曠野”才是釋放生活壓力、尋找自由的常態。
積極自律掌握人生
比起消極怠工、隨波逐流,年輕人更愿意通過自律的生活方式來掌握人生的支配感和確定感。他們通過制訂計劃、執行行動來構建生活秩序,讓自己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寧靜和安定。在年輕人的字典里,自律不再是強迫養成某種習慣,而是出于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在社交媒體熱門內容中,可以看到“時間管理、打卡、養生、健身、主題月生活、下班新生活、夜校”等詞匯,“上課、學習、畫畫、早起、運動、讀書”等皆呈正向增長。這表明,自律并不等于完全克制欲望,而是通過調動更大的欲望來征服眼前的欲望。除了目標執行外,人們也注重身心的感受,從信念與熱愛出發,希望通過持續、穩定的堅持來改變生活。
據統計,“能量、精力”這兩個關鍵詞被反復提及,關于“高能量”的話題討論異常火熱,“興趣能量站”“高能量女性”“高能量法則”等話題瀏覽量高達億級。面對壓力,自律的人會選擇提升能力,用積極行動來破除煩惱。他們往往會被“越自律越快樂、相信并提升自己、目標明確全情投入”的高能量法則所吸引。同時,守護和管理好能量,也能幫助他們不被外界擾亂步調,確保一切按計劃實行,向目標前進。
人工智能激發生活想象力
從ChatGPT的爆紅到Sora成為新焦點,人工智能的發展,讓人們釋放更多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科技共生”成為備受推崇的生活方式。
在數碼領域,消費者對于新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歇。智能手表成熱品,可穿戴技術未來可期;家居方面,“全屋智能”帶動科技改變生活,系統化與幸福感成主要需求;護膚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的美容儀器推動產品創新升級;在育兒領域,早教機、益智玩具等科技產品的出現,不僅讓孩子們的童年更加豐富多彩,也幫助新手爸媽實現了高效育兒。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于AI技術的關注和期待越來越高。他們希望智能產品之間能夠協同運行,高效互聯,滿足多元場景需求,并且可以通過手機、語音等遠程操控,實現一體化、個性化的使用。
文/記者 陳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