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考古專家學者齊聚成都 共話基建考古成果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人民網(wǎng)成都12月4日電 (王凡)12月4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全國城市考古座談會在四川成都舉辦。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喬云飛,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黨總支書記唐煒,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唐飛出席會議。會議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主持,浙江省?物局、?東省?物局、?西省?物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物考古研究院、成都?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州市?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市?物保護考古研究院、重慶市?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考古機構代表參會并發(fā)言。
座談會現(xiàn)場。主辦方供圖
會議現(xiàn)場,發(fā)布播放了《新時代成渝雙城城市考古成果展》宣發(fā)片,標志著作為全國城市考古座談會的配套活動之一,助力成渝兩地城市考古成果交流、推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新時代成渝雙城城市考古成果展》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至明年5月,展覽陳列,分為“序言”、“考古成果”、“遺址保護”和“活化新生”四大部分,通過297件(套)展品和大量考古遺址圖文資料,不僅將成渝兩地十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4500年的文明史簡明生動地做了展示,更將成渝兩地結合自身城市發(fā)展特點在基建考古、遺址保護與文物活化等方面的成功案例與經(jīng)驗一一呈現(xiàn)。
各參會代表匯報了“十四五”以來各自單位開展城市考古工作情況,并就城市考古管理經(jīng)驗和工作成果、存在問題與建議進行了討論。多城考古專家在會上交流了他們在考古前置工作中的經(jīng)驗和成果。
顏勁松分享經(jīng)驗。主辦方供圖
其中,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作為東道主,就全國首創(chuàng)行政審批考古前置“成都模式”在會上作了分享。他表示成都作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考古前置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要圍繞完善頂層設計,突出宏觀部署,規(guī)范工作程序、確保工作質(zhì)量,推進質(zhì)效提升、促進融合發(fā)展,堅持課題引領、強化學術研究,加強挖掘闡釋、創(chuàng)新轉(zhuǎn)化利用五大理念統(tǒng)籌推進文物保護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近年來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全面提升了成都的文化底蘊。
朱海閔分享經(jīng)驗。主辦方供圖
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朱海閔分享了考古前置全域覆蓋逐步實現(xiàn)的經(jīng)驗,先在試點先行點上突破、再區(qū)域評估擴面推進、最后是制度改革全域覆蓋。并就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改革“陣痛”提出了一系列配套改革舉措,以確保考古前置改革落地見效。
眾多與會代表均表示考古前置不僅有助于保護文物,還能為城市規(guī)劃提供重要的歷史依據(jù)。另外大家普遍認為,資金不足、人才短缺以及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識不足等問題,是當前考古前置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針對這些問題,與會者們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例如,加大對考古工作的資金投入,加強部門之間的協(xié)作,加強人才培養(yǎng)和引進,提高公眾對考古工作的認識和參與度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中來。
各地方代表分享完畢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文化與自然資源研究所所長張捷兩位專家對城市考古工作理念和地下文物埋藏區(qū)劃定研究兩大主題作出了匯報。
喬云飛講話。主辦方供圖
喬云飛指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鄉(xiāng)建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十四五”以來,隨著“先考古、后出讓”制度的落實,各地城市考古蓬勃開展,取得豐碩成果,有力服務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大局。喬云飛要求,根據(jù)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要求,扎實推進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重點城市要出臺配套政策,在國土空間規(guī)劃中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qū)。要著力完善城市考古工作機制,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工作規(guī)范化、科學性以及課題意識,強化考古工地安全管理,做好成果的保護利用,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唐飛講話。主辦方供圖
新時代成渝雙城城市考古成果展。主辦方供圖
座談會當天,與會代表前往成都考古中心進行交流考察,重點參觀了全國城市考古座談會配套展覽《新時代成渝雙城城市考古成果展》、《考古·成都》常設展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保護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兩大展廳充分展示了成渝雙城基建考古的最新成果和成都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獲得了與會代表高度評價。他們表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發(fā)掘、資料整理、價值闡釋、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華文明自信作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