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線技改項目一線
一場見縫插針式的改造正在加速跑
沖刺四季度·加油進度條
項目名片
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線技改項目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已完成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車間的大規模設備安裝工作,累計新增更新設備超2000套,淘汰設備超1800套。目前,項目正推進設備的調試和質量優化。完成后,將提高生產線的柔性和自動化程度,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10月13日,與工作日相比,周末的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焊裝車間有些安靜。按下暫停鍵的車間,化身為公司產線技改項目小組“上線”的戰場——自去年9月啟動以來,項目改造時間已過半,在公司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車間進行的大規模設備安裝工作已完成,正在推進設備的調試和質量優化。
產線“變身”,進度條已拉到70%。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線技改項目負責人馮宜彬仍不敢懈怠:“要保證項目在明年9月前順利完成,同時不影響一小時下線65臺車的生產節奏。”
日前,四川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工業領域開展大規模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被放在首位。一場見縫插針式的改造賽跑,正在加速進行。
“變身”之難
改造規模大,訂單交付壓力大
走進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焊裝車間,一抬頭,4臺兩米多高的機器人在靈活地進行車門鉸鏈的自動裝配。
鉸鏈是連接車身和車門的關鍵。一臺機器人從貨架上自動抓取兩個鉸鏈,放在車門處的夾具上,再用電槍將其擰緊;裝配完畢的下一秒,另一臺機器人默契地接手,將車門舉起,在近3米高的空中旋轉幾周,送往下一道工序。
“這道工序原本需 4名工人,使用電動扳手擰緊鉸鏈。”馮宜彬告訴記者,在占地78000平方米的車間里,像這樣的機器人共有881臺。
2009年,一汽-大眾將長春總部之外的首個整車制造基地放到了成都市龍泉驛區。發展到今天,這里每56秒就有一臺新車下線,累計生產整車已超過640萬輛。
“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線的柔性和自動化程度,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馮宜彬介紹,在過去的一年中,公司的各個車間經歷了一場“大換血”。其中,累計新增更新設備超2000套,包括沖壓左右側圍外板模具、機器人噴涂設備等;同時,淘汰四門窗框沖壓模具、風擋玻璃涂膠設備等超1800套。
一增一減,足見改造的工作量。其中,由于焊裝涉及的工藝種類多、自動化程度高,需要改造換新的設備最多,投資規模也最大。
一些設備塊頭還特別大。往車間深處走,能靈活承接3種車型柔性焊接的三面轉轂,是這里的“新住戶”。其單個重量近14噸,拆除原有轉轂后就地更換,難度很大。
“其實,項目最大的難題,在于保證產線原有生產節奏,避免耽誤訂單交付。”馮宜彬補充,在這種情況下,長時間的停產是行不通的,改造只能抓住一切空閑時間來進行。
“變身”之法
邊生產、邊改造、邊調試
非常時期,為保證項目進度和日常生產,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拿出“非常手段”。
項目啟動后,項目改造團隊充分利用所有周末和節假日的停產時間,見縫插針進行設備硬件安裝。自8月起,為推進設備安裝完工,四大車間產線還特意進行了為期35天的停產安排。
“工期原本是42天,最后縮短了整整一周。”馮宜彬回憶,這完全是“搶”出來的進度。
改造前,他們進行了大范圍的設備程序備份。“不打無準備的仗。”馮宜彬舉例,新的機器人進場前,公司聯合供應商加大離線模擬調試力度,確保上線后銜接更加精準。
改造期間,不僅是規劃、制造部門,研發人員也把“臨時辦公室”設到生產車間。規劃、研發、采購、生產、質保、產品……各部門組成一張巨大的“網”,上下聯動,零部件和設備匹配不上等情況能第一時間溝通解決。
改造末期,動用一切資源進行最大化的設備驗證和帶車測試。除了對單臺設備反復測試之外,公司還進行了50臺車的整線小批量生產,從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距離年底已不足3個月,進入設備調試和質量優化的全新階段,我們將繼續保證質量、拼搶進度。”馮宜彬補充道,在邊生產、邊改造、邊調試的復雜形勢下,公司成立了多支攻堅團隊,確保順利完成全年目標。
記者從經濟和信息化廳了解到,1—8月,全省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4.9%,技術改造投資增速6.9%、高于去年同期4.8個百分點。其中,500個省重點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完成投資240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71.2%,超時序進度4.5個百分點。
“數據充分展示了企業對經濟增長后勁的信心。”經濟和信息化廳技術改造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沖刺四季度,全省將繼續加快實施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加強組織實施、財稅支持、要素保障和標準引領,全力以赴拼經濟搞建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