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戶外撿拾落葉、果子,制成書簽或工藝品
秋天來了,你去“撿秋”了嗎?
在成都市植物園里“撿秋”的大人和孩子
這幾天,成都的天氣越來越涼爽,很多人開始走進綠林,彎腰在草叢里“撿秋”。
“撿秋”,又稱“拾秋”,原本指每年秋收后,農民去地里搜羅一些剩下的芝麻谷粒,避免浪費。當這個概念融入都市生活后,變成了一項城市新興的戶外活動。如今的“撿秋”更多是指在秋天時節,人們走到戶外,把秋日限定的花、豐收的果實撿拾起來,定格畫面。
這種活動在社交平臺上非常流行,許多人會分享自己“撿秋”的照片和經歷,成為一種記錄和分享秋日浪漫的方式。
10月4日,記者來到成都人最愛的“撿秋”地點——成都市植物園,不少市民游客在此撿拾落葉、果實等,游玩拍照。
到植物園里“撿秋” 把“成都的秋天”帶回家
4日,記者來到成都市植物園靠近大草坪的生態林,午后是“撿秋”最好的時候。下午2點左右,已經有不少市民游客在林中撿落葉、果實,他們有的是結伴而行的女孩們,有的是帶著孩子的一家人。大家有的背著裝葉子和果實的布袋子,有的直接找了個塑料袋,還有很多小朋友和家長提著小水桶。
記者看到,很多聰明的“撿秋者”就地找到林中散落的樹杈,再用樹杈撥開堆積在地上的枯枝落葉,青綠色的無患子、小小的棕色櫟果、一串串拐棗紛紛顯現。
中午進園,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一個小姑娘就在林子里撿到了小半桶櫟果。她說她沒有撿果實,撿的都是果殼,回家以后把這些果殼曬干再用膠水粘一粘,最后做成好看的工藝品。小姑娘的媽媽王女士說,她最近兩年都會陪著孩子來成都市植物園“撿秋”,女兒今年上幼兒園大班,正是對一切事物好奇的時候,她覺得這樣親近自然的家庭活動非常有意義。
在林中的一個亭子里,記者還看到了一群正在休息的“撿秋者”,來自寧夏的豆豆母子就在其中。豆豆剛過完4歲生日,趁著國慶,媽媽帶他來成都旅游。逛過了熙熙攘攘的寬窄巷子,走過了繁花似錦的春熙路,看過了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當天他們到了空氣清新的成都市植物園。“這些樹葉、果子我都不太認識,都是他撿的。”記者看到,在豆豆忙著“撿秋”的時候,他的媽媽正一一擺好兒子的“戰利品”。“我們會把這些帶回去,密封保存好,做成書簽。”豆豆媽媽說,兒子負責撿落葉、拾果實,她負責擺造型、做標本、拍美照,他們要把這“成都的秋天”帶回寧夏。
成都市植物園提醒:
“撿秋”很好,切勿“傷秋”
近幾年,熱衷于“撿秋”的市民、游客多了起來,在小紅書上輸入“成都撿秋”,能發現甚至有人專門在社交媒體發出號召帖,約定時間組織親子“撿秋”活動。
記者在“小紅書”上簡單搜索“撿秋”,就能看到不少與成都市植物園相關的打卡筆記,有些網友將撿來的物品做成裝飾品或手工藝品,還有些網友整理出了“撿秋圖鑒”“撿秋地圖”。什么樣的果子對應什么名字,什么樣的樹葉有哪些故事,哪里的樹林能“撿到秋天”等,十分全面。
網友宋宋的“撿秋”指南中介紹,成都市植物園“撿秋”的最佳時間是10月初到11月,園區里可以撿到的果實種類有橡果、紅豆、松果、南酸棗、楓香、無患子、苦楝子、皂角、梧桐、槭樹、樟樹、紫荊等。
除了市民游客自發前來“撿秋”,記者了解到,最近成都市植物園也組織了賞秋活動。只要在植物園內尋找到指定的12類植物并合照留念,就能集齊12枚印章,最后收獲一份園區專供的植物種子。現場吸引了不少游客參與其中。
盡管大多數人只是撿拾和拍照,但記者采訪中也發現,有個別市民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時,會用竹竿“搗”“摘”樹上的野果,也有人隨意采摘新開的鮮花。
成都市植物園溫馨提醒,成都市植物園內生長著5000多種植物,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為大家提供了賞秋“撿秋”的機會。“撿秋”的確是一項親近自然、讓人愉悅的戶外活動,但是希望大家撿拾一些自然脫落的果實、葉子,這樣既能享受“撿”的樂趣,也不會給大自然帶來傷害。“撿秋”很好,切勿“傷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攝影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