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若比鄰 成都全球通
2001年10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正式投用
中歐班列蓉歐快鐵返程班列到達
“因為便利呀!”9月20日,北京旅客季先生乘坐3U6874航班從北京抵達成都,當天晚上他將轉乘3U3865航班飛往埃及開羅。談及為什么選擇從成都中轉,季先生的回答直截了當:“便利。”
1956年12月12日,雙桂寺機場正式劃歸民航使用,并更名為“成都雙流機場”。1957年,成都雙流機場開辟了第一條直達首都北京的民用航線,隨后陸續開通至太原、西安、重慶、昆明、貴陽等地的航線。
那時,由于航線數量不多,也沒有開通國際航線,從成都出境往往要先飛到北京中轉。而現在,成都開通的國際航線越來越多,全球通達水平越來越高。地處內陸腹地的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持續拓展開放通道,空中直飛航線連通五大洲,陸上國際班列四向拓展暢通歐亞,構建起天涯若比鄰的“國際朋友圈”,讓客貨流“從成都走進中國、從成都走向世界”成為常態。
“空中橋梁”通達全球
“那時雙流機場航班量特別少,早上放完第一班航班后,還可以休息幾個小時。”1983年,黎清儀到成都雙流機場工作時,機場跑道還不是全封閉的,跟鐵路道口一樣,飛機起飛和降落之前,跑道兩側的繩子就會拉起來,待飛機滑行通過后,放下繩子讓兩側的行人和車輛通行。
后來,機場工作就不那么清閑了,“起降航班量變得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忙碌。”1987年9月12日,雙流機場開通了第一條國際航線——直飛加德滿都航線。
1993年,成都雙流機場獲批為國際口岸機場;1995年11月30日,成都雙流機場更名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機場名稱多了“國際”兩字,其意義大不同,標志著雙流機場發展全面步入了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國際航線從成都延伸而出。
2006年5月,成都在西部地區率先開通洲際航線——直飛阿姆斯特丹的歐洲航線;2013年2月,開通直飛墨爾本的首條大洋洲航線;2014年6月,開通直飛舊金山的美洲航線;2015年7月,開通直飛毛里求斯的首條非洲航線。至此,成都的國際航線網絡覆蓋全球五大洲。
這座城市上空穿梭著的金屬翅膀,吸引著全球目光。2015年,世界機場城市大會在成都舉辦;2016年舉辦全球民航界的頂級盛會——世界航線發展大會。同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破土動工,繼北京、上海后,成都成為中國大陸雙國際機場“第三城”。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投運。天府國際機場是成都國際航空樞紐的主樞紐機場,在“兩場一體”運營的第二個年度,成都兩場年旅客吞吐量從5000萬人次直達7000萬人次,晉升中國內地“七千萬級航空城市俱樂部”,進一步鞏固中國民航“第四極”地位。
“鋼鐵駝隊”萬里馳騁
從中心城區出發,一路向北,駕車大約30分鐘,就可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2013年4月26日,首趟成都中歐班列就從這里駛出,至今已穩定開行11年多。
“首趟班列還叫‘蓉歐快鐵’,從成都出發抵達9826公里之外的波蘭羅茲,為保障專列運行,成都機務段史無前例地安排了5人團隊保駕護航。”仲俊斕是成都中歐班列的首發司機,11年多時間里,他見證了成都中歐班列從無到有、從閑到忙,經歷單程駕駛到雙向奔赴。
2015年9月,成都中歐班列開行返程班列,把歐洲造的紅酒、啤酒、奶粉、餅干、化妝品、服帽箱包等進口貨物帶到了成都。2016年6月,“蓉歐快鐵”正式更名為中歐班列(成都),更名后的首趟成都中歐班列也是由仲俊斕駕駛的。當天,統一品牌中歐班列分別從成都、重慶、鄭州等國內8個城市同步發車開往歐洲,從成都始發的班列第一個抵達歐洲終點站。
11年多時間,成都中歐班列開行量從2013年僅30多列,增長到年均超過2000列,機車由韶山電力機車換成“和諧號”,時速從80公里提升至最快120公里。如今,成都是首批全國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節點城市。從成都出發的“鋼鐵駝隊”線路網絡四向拓展,西至歐洲、北至蒙俄、東聯日韓、南拓東盟,形成中歐班列、中亞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等協同運行格局,國際班列累計開行近3萬列,暢連境外113個城市,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撐。
國際經貿頻頻握手
大通道帶動大貿易,大貿易帶動大產業,持續優化的國際營商環境吸引國際大型企業落戶成都。今年1月24日,空客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中心在成都正式投入運營,這是空客在全球布局的首個飛機全生命周期服務中心,填補了中國航空產業鏈末端空白領域。
全球七成的iPad、兩成的筆記本電腦……內暢外聯的國際門戶樞紐,讓一個個高端制造產品從成都走向世界。2010年10月,成都高新綜保區獲批設立,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進出口規模最大的綜保區,聚集了英特爾、德州儀器、戴爾、莫仕連接器等約40家高端制造企業。
走進成都國際鐵路港綜保區,TCL光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生產線的忙碌場景映入眼簾,一件件電視機機芯經檢測后下線,依托成都中歐班列運輸優勢運至波蘭,經波蘭工廠組裝成品,銷往歐洲各地市場。
每一個國際航班起降,每一趟國際班列往來,都聚集著國際交流、經貿往來等一次次握手合作。截至目前,成都已與全球23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系,落戶世界500強企業達315家,平均每天有2家外資企業來蓉投資。依托國際門戶樞紐功能和優勢,來自海內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成都匯聚,城市開放活力持續釋放。
記者手記
近日,成都海關發布的外貿數據中,有一組數據特別引人注目:今年前8月,成都進口鮮榴蓮同比增長2.4倍,進口蝦同比增長4.9倍,進口三文魚同比增長3.8倍。從數據中,可以感受到開放通道持續拓展,不僅給開放型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也讓百姓消費變得豐富多彩。
像水果、水產品和海鮮之類的鮮貨,對運輸時效要求非常高。這些鮮貨進口量成倍增長,恰好也印證了成都國際運輸的高效性和便利性。
成都不沿邊不靠海,對外開放靠“藍天”。成都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從“兩場兩港”延伸而出的國際通道,不斷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在“人暢其行、物暢其流”中,讓更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這正是一座國際門戶樞紐所帶來的變化。(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楊富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