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sup id="smc4e"></sup></ul>
    <ul id="smc4e"></ul>
  • <ul id="smc4e"></ul>
  • <abbr id="smc4e"></abbr>
  • <strike id="smc4e"></strike>
  •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喜迎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豐收來之不易 豐收成色十足(經濟新方位·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

    2024年09月21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海拔162米
      溫明生查看水稻長勢。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海拔600米
      眉縣的獼猴桃。
      新華社記者 蔡湘鑫攝

      海拔4000米
      江孜縣的青稞田。
      本報記者 徐馭堯攝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業強國建設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稻田金黃,玉米豐碩,瓜果飄香……處處是喜悅的豐收圖景。

      豐收來之不易。從東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從黃河沖積平原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從秦嶺山地到四川盆地,廣袤的土地孕育多樣的農作物,各地因地制宜,農民辛勤勞動,努力克服極端天氣帶來的挑戰,用汗水澆灌希望。今年,夏糧實現增產,早稻保持穩定,秋糧有望再獲豐收。

      豐收成色十足。“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深入實施,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截至2023年,全國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登記總數達到7.5萬個。蔬菜水果品種琳瑯滿目,居民的“菜籃子”“果盤子”更加豐富。

      歡慶豐收,感受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氣象。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廣大農村地區充滿生機與活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穩步向前,農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歡慶豐收,激揚奮進的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新時代新征程,億萬農民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本報記者  常  欽)

     

      東北平原,黑龍江青岡縣

      玉米科技鎖鮮,只用3小時

      本報記者  方  圓

      一穗玉米從田間到生產線,完成“鎖鮮”要多久?在黑龍江綏化青岡縣萬德福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答案是3小時內。

      眼下,東北平原的玉米正是采收時節,合作社負責人阮萬超忙得團團轉。“種植基地和加工廠區緊挨著,合作社8000畝地,5臺采收一體機械在田間運轉,每天最多能收90萬穗鮮食玉米。采摘完成后,即刻送到廠區,加工鎖鮮。”阮萬超緊盯玉米加工流水線作業情況。

      阮萬超和玉米“打交道”已有十余年。這兩年,他越發體會到科技的重要性。鮮食玉米,“鮮”味來自不斷迭代的優良品種,也來自越來越先進的加工方式:從田間到工廠,開車最快5分鐘,最遠的距離也不過半個小時車程,最大程度減少水分流失;玉米經過滅菌和包裝加工,香、甜、糯被迅速“鎖”住。

      口感好,市場自然更認可。“以前,品種一般,更沒有加工包裝,直接在大田里就賣了,一穗玉米有時只賣8角錢。現在,我們的鮮食玉米在超市賣到5元一穗。”阮萬超說。

      技術從哪兒來?青岡縣與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共建鮮食玉米品質提升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種植、速凍、真空加工等技術方面開展研究,不少企業受益。青岡縣農業農村局還參與起草栽培技術規程、速凍加工技術規程、真空包裝加工技術規程等標準,規范鮮食玉米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全縣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達17萬畝,年產鮮食玉米4億穗,加工企業達27家,年產值超6.5億元。

     

      黃河沖積平原,山東嘉祥縣

      育出好種子,長出“金豆子”

      本報記者  王  者

      地處黃河沖積平原的山東濟寧嘉祥縣,幾場秋雨后,田間濕度大,大豆種植戶曹中德心里直打鼓,請來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農藝師帥仁堂給大豆“問診把脈”。“是根腐病,及時防治就不會造成大損失。”聽了“帥醫生”的良方,老曹安下心來。

      “第一年做大豆繁制種,可不能出岔子,要當種子賣的。”曹中德的600畝地里,承擔著種業公司華亞農業的繁種任務,“就拿這‘鄆豆1號’來說,畝產能達到730多斤。”這個新品種,連續兩年刷新山東夏大豆高產紀錄。

      缺技術,為企業對接科研院所,攻克技術難關;缺資金,爭取政策項目,支持企業投資建設種質資源庫等設施……嘉祥縣每年新審定10余個大豆新品種,目前擁有大豆種質資源及育種中間材料3萬余份。

      5月份,華亞農業工作人員張寶榮找上曹中德,想用他的600畝地作為種植“鄆豆1號”的試驗田。“你就說賺錢不?”曹中德問。“繁育大豆收購價比市場商品豆收購價高。你只管做好田間管理,銷售包給我們。”張寶榮回答。

      收成到底如何?曹中德算起賬:有了良種良法,每畝增收100多斤,收購價還高出5角左右,算上原先的產量一畝地多掙200多元,“收入增長12萬多元,俺種的是名副其實的‘金豆子’!”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曹中德自信滿滿,“育出好豆種,才能種好豆,好種子有俺的一份功勞。”

     

      長江中下游平原,江西永豐縣

      良機助力,種糧輕松了不少

      本報記者  王  丹

      長江中下游平原,江西吉安永豐縣沙溪鎮沙臺村,收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

      “今年光雜交稻就種了200畝,畝產約600公斤。”陽光下,摸著金黃的稻穗,永豐縣和興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溫明生很欣慰,“5臺收割機同時開工,不到兩天就能收割完。”

      記者隨著溫明生走進農事服務中心,不僅看到現代化育秧流水線,還有收割機、旋耕機、烘干機等各類農業機械。

      “瞧!這些農機上裝了智能監控,我在手機上可實時了解農機運行狀況。”溫明生介紹,過去,每畝地一年用工成本最少要350元,實現育秧、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全程機械化后,每畝地可省成本近200元。“新購置農業機械,還能享受政府補貼。有了現代化的農機幫忙,種糧輕松了不少。”溫明生說。

      永豐縣農村農業局局長寧希聰介紹,截至7月,永豐縣全縣農機總動力達51.6萬千瓦,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5.26%。上半年,全縣早稻、中稻機耕面積超3.1萬公頃,機耕率達99.32%。

      “今年,我們已幫農戶育秧機插1000畝,機收500畝。”溫明生說,下一步,農事服務中心將為更多周邊農戶提供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

     

      秦嶺山地,陜西眉縣

      用上自動化,一小時分揀上萬斤

      本報記者  張丹華

      秦嶺腹地,陜西寶雞眉縣,30余萬畝獼猴桃陸續進入采收期,毛茸茸的果實綴滿枝頭、清香陣陣。

      從事獼猴桃貯藏、管理和銷售多年,寶雞眉縣兄弟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軍斌一邊忙著組織采收果子,一邊忙著與各地客商洽談。

      合作社生產車間里,上果、除塵、排序、稱重等自動化作業有條不紊,一筐筐鮮果摞得整整齊齊,工作人員正馬不停蹄地打包裝箱。

      “早些年分揀靠人工,10個人一天能分揀包裝1萬斤左右,現在用上自動化,一小時分揀上萬斤。”劉軍斌說,合作社還與物流企業合作,提高裝發效率,保證隨裝滿隨走。

      自動化分揀和物流助力,合作社最近每天發貨量有十幾萬斤,發貨量與收貨量持平。劉軍斌介紹,集中采收期日發貨量可達100多噸。

      獼猴桃產業快速發展,對貯藏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今,眉縣建成各類冷藏保鮮設施4700座,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和5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建改造冷藏保鮮設施,貯藏能力達到30萬噸。

      “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們已經形成了集育種、種植、貯藏、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今年預計獼猴桃總產量53.9萬噸,綜合產值突破60億元。”眉縣縣委書記王繼萍說。

     

      四川盆地,眉山丹棱縣

      科學種田,畝產高出50斤

      本報記者  游  儀

      “13.51畝。”老黎騎車繞著田埂轉了一圈,把手里測畝儀上顯示的數據報給尹曉菊。

      老黎,黎可學,四川眉山丹棱縣仁美鎮雄義村種糧大戶;尹曉菊,丹棱縣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股工作人員,這次專為老黎田里糧食測產而來。

      去年,老黎第一次參加縣里水稻“一優兩高”生產競賽,得了倒數第一。今年,帶著不服氣的勁頭,他流轉了1800畝地,還找到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助力。從選種到育秧,從節水到節肥,專家團隊現場“問診”,給田里開出不少“藥方”。

      今年,黎可學的地里人少了,機器多了。專家引進了精準條播育插秧技術,按公式計算播種量,再設定插秧機參數,定穴栽插秧苗,能有效保證種植密度,實現水稻穩產。

      精準化的還有用水用肥。“以往澆地,全靠估摸,水常常漫到20厘米,用水多不說,還耽誤產量。”老黎指著田間溝渠說,今年,專家精準計算,通過定量灌溉施肥,可以充分發揮水稻肥水耦合效應,增強土壤肥力。

      前陣子,馬均來到老黎的田邊,手把手教他如何曬地。“這下我曉得了,控水為的是促進根系生長,稻子才不易倒伏。”科學種田,老黎的底氣越來越足。

      3臺收割機齊上陣,不到一小時,就收完13.51畝地。經測算,畝產628公斤,比去年高出50斤。看著尹曉菊把數字填進田間測產驗收表,老黎對今年的評比結果充滿期待。

     

      青藏高原,西藏江孜縣

      延長產業鏈,青稞成為致富糧

      本報記者  徐馭堯

      9月的西藏日喀則江孜縣,一片金黃向遠處的群山延展。看著自家田里低垂的青稞穗,農民們滿臉笑意。

      除了做成炒面、糌粑等傳統食品,青稞還能加工成什么?如今,江孜的青稞食品已有40多個品類。青稞做的八寶飯、粽子、蛋糕,甚至是冰激凌、涼粥、植物飲,被擺上上海等地的商超貨架。在電商平臺,一些青稞“明星產品”受到“秒光”的待遇。

      “2023年,江孜縣青稞種植面積達11萬畝,年產量5.9萬噸。致富要靠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是必然選擇。”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胡發煒說。

      青稞食品的研發和生產并非一帆風順。“我們想用青稞生產全谷物面包,剛開頭就碰了壁。”江孜縣一家食品企業的負責人郭文宏介紹,青稞結構特殊,很難被制成用于面包等加工食品的面粉。

      在上海援藏干部協調下,郭文宏和同事拜訪了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聯合攻關,成功研發出青稞面粉改性技術,解決了青稞難發酵、質構差、易老化的難題。

      8月,一條青稞谷物專用的生產線在江孜落地,可年產超過1.3萬噸精制青稞面粉和2.6萬噸青稞烘焙預拌粉,廣泛用于面包、掛面、餅干等食品生產,全部投產后將創造超過3億元的產值。

      “產業鏈越做越長,產品越來越多元,將給農民帶來更多收益,讓青稞成為‘致富糧’。”胡發煒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1日 05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语对白avxxxooo|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99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少妇大胆瓣开下部自慰| 久别的草原电视剧免费观看| 欧美大屁股xxxx|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入口在线看麻豆| www视频在线观看天堂|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久草福利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第一福利社区导航|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最新75| 丰满妇女强制高潮18XXXX|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狠狠色丁香九九婷婷综合五月| 国产jizz在线观看| 色资源二区在线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 大香煮伊在2020久| 上司撕下内裤后强行进| 扒下胸罩揉她的乳尖调教|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杨幂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清纯校花被色老头糟蹋| 北条麻妃大战黑人| 美女大胸又爽又黄网站|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猛烈高潮尖叫视频免费 |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免费看欧美一级特黄α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