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四川省宜賓市三江口,長江、金沙江和岷江交匯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標語格外醒目。近日,大群紅嘴鷗來這里越冬,有市民感慨:“現在,鳥翔魚躍已成為長江的常見風景。”
三江六岸沿線曾經工業企業聚集,部分企業離岸線甚至不足百米,一度“化工圍江、污染繞城”。近年來,宜賓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長江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治污、減排、生態修復協同發力,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一江清水。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四川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行走巴山蜀水,清澈的江河奔流不息,蒼翠的山林美如畫卷,綠色正成為四川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位于天府新區的興隆湖,湖面如鏡,花木搖曳,水鳥振翅。突出公園城市特點,天府新區建設擁綠親水之城,“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綠地河湖、城市森林隨處可見。
“生態價值正轉化為城市的吸引力。”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公園城市推進處副處長高國瀛說,成都超算中心、天府興隆湖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機構、創新平臺相繼在天府新區落戶,好山好水孕育出科創高地。
位于內江市區的謝家河畔,再生水廠將生活污水凈化成瀑布清泉。“污水凈化處理后,成為城市第二水源。”四川水匯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貴強介紹,目前內江市區的水體已實現“長治久清”。
在盛產血橙、鲇魚的資中縣,“果+漁”產業綠色融合發展模式推廣得如火如荼。橙堡魚鄉融合發展示范園里,滿山果樹與養殖池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設施連接。“魚類排泄物處理發酵后為果樹供肥,凈化后的水繼續用于養殖或澆灌。”資中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賴永輝說,“既防治污染,又實現了降本增效,一舉兩得。”
步入南充市嘉陵區黃金江岸濕地公園,接天碧綠沁人心脾。數年前,這片區域還是采砂挖石的碼頭堆場,到處是垃圾砂土。為保護嘉陵江濕地生態,南充市大力整治碼頭、疏浚河道,種植各類植物17.8萬余株,完成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昔日“爛河灘”變成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四川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從2016年的72.4%提高到2022年的99.5%,創近20年來最好水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率從2015年的85.2%提高到2022年的89.3%,2022年重污染天數較5年前減少78%。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21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