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日記 | 他們是如何把“意見簿”變成“感恩簿”的?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隨著8月6日晚男雙比賽的結束,成都大運會羽毛球賽事只剩下最后一天。
成都雙流體育中心體育館包攬了大運會全部的羽毛球賽事,也許是緣分,這是我來“打卡”次數最多的球館。或許因為大運會我的第一個采訪在這里完成,或許是因為我家就住雙流,我總對這里有莫名的親切感。
當得知這里的200余名志愿者全部來自西南民族大學時,緣分感就更真切了。前些年自己練長跑,每天都會從小區出發到西南民大去圍著校園跑幾圈,這條路線持續了好幾年。這些志愿者,有的剛剛大一,有的已經是研究生;有的家鄉在省外,有的就是土生土長成都人。
楊晨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志愿者,開幕式前一天來采訪,就是她領我去的文創店。每逢寒暑假就回老家寧夏的小楊這次因為大運會留了下來。她每天不僅要負責及時更新白板信息,包括賽程、班車時刻表等,有時還會充當失物招領專員。羽毛球比賽多,記者的東西落得也多,但不論是耳機還是鏡頭蓋,楊晨都能一一“變”回來,常被同學們夸為“百寶箱”。
“充實又快樂!”這是楊晨對自己工作的評價。跟志愿者聊天,特別有意思。比如混合采訪區的志愿者趙盟萌,“剛來的時候主管會經常提醒我與人交流是要看著對方眼睛。其實這個問題家里人也說過我,但我沒在意,現在才覺得這是個問題。果然,主管說一次比媽媽說無數次效果還好。”我還跟她開玩笑說,這就是“社會教做人”。
這些志愿者都是犧牲了假期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但她們都說自己很幸運能夠服務大運會,并從中學習、從中經歷。她們感動于海內外媒體老師們的禮儀,感恩于日行20000步收獲勞動價值,幸福于“代表中國”的使命感……在人生長河里,這個夏天很短暫,但這一定會讓她們終生難忘。我們這些“訪客”一直被這群“小青椒”的陽光和自信感動著,她們值得更好的未來。
羽毛球館對媒體的貼心程度也是這里人氣旺的原因之一。我認為最貼心的有兩點:
第一是預約采訪模式——
媒體主管陳雪說,有些記者一天要跑好幾個館,如果直接過來,必然會有采訪對象不在或者不接受采訪的風險。“如果提前一天給我們電話或者微信預約,那采訪表填寫、預約流程均由這兒的工作人員代理完成并反饋實際信息。他們只要按時來就行!”
第二是賽場點對點接送——
記得第一次來采訪完杜玥已經是當天16時20分左右,我們還要在17時前趕到高新體育中心去采訪乒乓球選手。如果是照官方提供的線路,必須坐大巴車回到東安湖主媒體中心,再換乘大巴車到高新體育中心,這一折騰起碼得接近2個小時。還好,羽毛球館說已經為我們安排了賽場點對點接送服務,直達目的地。“這里還能這樣賽場之間送啊?”連同事都很吃驚,忍不住反問了一句。沒錯,這些細節確實很貼心很實用,妥妥的“加分項”。
媒體工作間資訊臺上有一個筆記本,原本是作為意見簿,讓記者們走之前寫下對這里的工作意見。翻開后,這哪兒是意見簿?明明就是“感恩簿”。最醒目的就是第一頁一個巴西媒體聯絡官的卡通自畫像,不會英語也沒有翻譯的他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謝。筆記本里硬是沒看到一條意見,全部是感謝,留言的有來自國內的媒體,也有來自巴西、日本、馬來西亞等海外的媒體。“在這里工作非常幸運!”“我們對你們所做的一切很感激。”看來英雄所見略同,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對這里好感爆棚。
想想四五點鐘就要起床,常常接近凌晨才回宿舍的志愿者們,想想為了方便媒體絞盡腦汁的創新辦法,其實就是成都乃至中國對大運會、對世界的態度,就像志愿者汪靜怡同學說的一樣:“不能因為我一個人的怠慢影響大家對成都和中國的印象,‘祖國利益大于一切’這句話,如今真正站在這個崗位上,才明白了它的意義!”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