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樂山市“踐行十愛·德耀嘉州”先進個人李春梅
“漢干書記”
2022年農歷臘月二十七是一個少有的冬日艷陽天,小涼山峨邊彝族自治縣金巖鄉(xiāng)共和村,碧藍的天空明亮高遠。村子背后,那座世代守護村民的大山依俄波孜,此時巍峨的雪峰閃著強烈的銀白的光。坐落在大山西面依水而建的小小村落,被陽光一寸一寸地照耀,宛如山神般庇佑與撫慰。直到烈日當空,直到山間濃厚的白霧飄往天際,直到村邊的山溪水嘩啦啦跳躍起來,這個時候,村里的老人們排坐在最當陽的馬路邊。他們一言不發(fā),眼神寧靜。他們不是聚會,他們只是沐浴陽光,就像森林中的一棵樹,就像村后坡地上的一棵青菜,他們只是需要陽光補充生命的能量。
經歷了脫貧攻堅戰(zhàn)后,共和村舊貌換新顏,水泥路替代了土路,民族特色磚瓦房替代了土墻房,貧困戶成為脫貧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依舊沒有變,清澈的金巖溪河依舊從村邊流過,帶著對新的第一書記的期盼。
就在這個時候,駐村第一書記李春梅一早來到村上。村委會院落是一幢狹窄的二層小樓。前幾日連續(xù)的冰雪天氣,如今,融化的冰水順著路面淌向穿村而過的小溪。因為是寒假,村里的孩子都在家,村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都放假回家。不過,年輕人大多住在縣城,只有不舍這方陽光與山泉的老人堅守著這祖輩棲居的村莊。因此,共和村成為一個典型的空心村。相處七八十年的老人們并排坐在馬路邊的柴垛旁,一言不發(fā)。他們已經不需要交流,做了幾十年鄰居,這些老人們已經聊完了所有細碎的家常,新發(fā)生的故事也越來越與他們無關。可是,2021年6月,村里來的“漢干書記”真是讓他們喜上心頭。老人們樂意看見她,樂意看見她在村子里挨家挨戶地串門,樂意看見她幫老人背豬草、掃地。他們看著這胖乎乎、樂呵呵招人歡喜的“漢干書記”心里更安詳寧靜,似乎這是一枝開在依俄波孜山頭的索瑪花。
這個“漢干書記”就是李春梅。
李春梅出生在四川成都邛崍市,2000年9月在四川省水利電力學校畢業(yè)后,來到四川大渡河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大電)新林電站從事發(fā)電技術工作。
2017年峨邊彝族自治縣脫貧攻堅階段,李春梅在黑竹溝鎮(zhèn)參加精準扶貧聯戶工作歷經磨練,也只是作為聯戶干部入戶。經過了4年的幫扶,她對于脫貧攻堅的政策已經很熟悉,同時也鍛煉了自己堅強的性格。2021年6月,她由四川大電公司派駐峨邊彝族自治縣縣金巖鄉(xiāng)共和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如果不是精準扶貧這項任務,她可能一直在大電公司優(yōu)越的辦公環(huán)境里工作,在悉心照顧家庭孩子,讓父母放心讓自己舒適。如果不是鄉(xiāng)村振興,她可能不會去接觸大山里陌生的村民,不會去跋山涉水發(fā)展產業(yè)項目,不會與山里的老百姓同吃住共冷暖。從一名普通的電力工人到幫扶干部再到駐村第一書記,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初心。她選擇了加入浩浩蕩蕩的扶貧大軍,她選擇了把年華奉獻給更加需要自己的鄉(xiāng)村振興工作,因為她是一名共產黨員!
記得她第一次走進共和村,沿著蜿蜒的村級道路盤山而上,汲水而過的漫水村道讓人望而卻步,狹小的村委會蝸居在半山腰中,周圍零散分布坐落著每家每戶……從未做過基層工作,第一次面對純彝族村,語言溝通的困難、民風民俗的知之甚少,她的心里難免忐忐忑忑。但她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只要努力奮斗,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于是,她迅速轉變角色,全身心沉淀下來,從走訪入戶開始,從了解全村基本情況開始,勇敢地挑起了各項駐村工作任務。
為了全面掌握全村自然資源和風土人情,來不及稍息,她便卷起褲腿,立即行動進組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用短短3周時間就走訪了全村314戶村民。期間,和老人席地而坐暢談以前的歷史,感嘆時代的變遷;和年輕人談談外面的世界,說說未來的人生理想;和村組干部交心談心,一起探討如何謀劃全村發(fā)展,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擔任共和村第一書記后,她做的更多的是陪伴、是相守,是把自己守護家人的全部時間用在村子里,是把自己的全部智慧才干、人脈資源全部奉獻給村子。
建強村黨組織是駐村工作四大職責之一。李春梅駐村以來,以黨建工作作為抓手,團結帶領村“兩委”聚焦縣委“18345”發(fā)展戰(zhàn)略,圍繞全縣“127”黨建工作思路,首先將黨建工作貫穿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中。共和村黨員干部與幫扶單位開展支部結對活動筑牢黨建堡壘,持續(xù)把黨建作為助推鄉(xiāng)村振興的“紅色引擎”;邀請縣公安局、四川大電公司等先進黨支部走進來開展活動、講黨課,充分發(fā)揮黨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實施華源電力黨支部與共和村黨支部“企村結對”共建活動,扎實推動企業(yè)黨組織與農村黨組織的優(yōu)勢互補,促成了四川大電公司“棟梁工程”、華源電力“愛心助學”與共和村優(yōu)秀學生結對,資助學費;聯系組織了縣關工委、四川大電、華源電力到村,聯合開展2022年“歡慶六一、喜迎端午”慰問活動,對全村70歲以上老人、村2所幼兒園、全村小學生進行關愛慰問,共計3萬余元。通過堅持黨建引領核心,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整個共和村黨員隊伍的精神面貌明顯提升,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突顯。特別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又恰逢2022年彝歷新年,村上統(tǒng)籌整合共和村積分超市、縣交通運輸局、四川大電公司、華源電力開展“啟航二十大,歡慶彝歷年”慰問活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相融合,通過全覆蓋慰問,表彰一批優(yōu)秀村民,慰問一批老黨員,使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幫扶的溫暖,投入慰問資金4.5萬元。
“積分超市”是小涼山地區(qū)在扶貧工作和移風易俗工作中,通過長期實踐總結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激勵村民走向新風尚的舉措。到共和村后,為了提升基層治理水平,讓“積分超市”能迅速落地,李春梅從“積分超市”的方案形成、每次村民代表大會的討論到選址、裝修設計,貨架的采購、安裝甚至每戶辦理的“積分存折”的版面設計都費盡心思,為的就是能讓文明新風走進每戶村民家中、融進每位村民心中。首先,利用縣上“積分超市”專項資金與募集到的慈善基金購買一批村民必須的生活物資,在村委會駐地選一間設備齊全的房屋作為“積分超市”物品兌換點,組織編制“積分超市”兌換規(guī)則。現在,共和村每家每戶都非常自豪自己家中有一本特殊的存折,每本“積分存折”的儲蓄分值,不僅是儲存財物記錄,更是儲存好習慣好風尚記錄,還是儲存村民的美德記錄。
2021年12月9日,峨邊縣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鄒永強到共和村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后評估工作,對共和村駐村工作隊及幫扶干部工作提出要求:收入8000元以下的農戶,要再次入戶核實收入情況,常態(tài)化的跟蹤;每位幫扶干部入戶時要加強衛(wèi)生監(jiān)督,要培養(yǎng)一位“明白人”;扎實做好迎檢工作。在肯定“積分超市”工作開展的同時,指出要用“積分超市”的形式推進村民自治。村里的“積分超市”利用“以表現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獎勵機制,引導村民遵守村規(guī)民約,移風易俗,推動人居環(huán)境整治。同時,為了讓“積分超市”充分發(fā)揮提升治理水平作用,把計分考核細則同森林防滅火、疫情防控、雙高治理等各項基層治理工作進行了全面銜接、全面優(yōu)化,“積分超市”成為撬動“四好”村的杠桿。
在共和村推進“積分超市”工作中,二組村民曲別依生給李春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村里出了名的“釘子戶”、思想困難戶,反映的問題時常帶有個人情緒。李春梅到共和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周末都會準時給她打電話,各種抱怨。剛開始李春梅也挺納悶,為何不找村“兩委”反映問題,而總是找初來乍到的第一書記?通過走訪入戶了解,她發(fā)現曲別依生是一位很能干的年輕人,他帶領本村20多位村民外出務工,幫助大家致富增收,對村里的公益活動也是常常出錢出力。了解多了,慢慢地在電話微信里溝通也變得順暢了。彝歷新年時,村里在積分紅榜表揚了一批優(yōu)秀村民,曲別依生也因帶領鄉(xiāng)親們外出務工一事被表揚加分,同時也得到了村“兩委”和鄰里的肯定。2022年初,曲別依生得知村里的“積分超市”還專門設立了捐贈區(qū)時,主動向“積分超市”捐贈2萬元現金。他說,希望通過“積分超市”的正能量,帶動更多的村民參與文明實踐活動,樹立村風文明。一個村里的“釘子戶”,一個思想困難戶,因為積分鼓勵與認可,卸下思想包袱,積極上進,這就是“積分超市”存在的最大價值。
說到提升基層治理,李春梅心中更是感慨萬千,有千言萬言的話想表達出來。到共和村第一周,什么情況都在摸索中,她就遇到了好幾批村民來反應情況。想申請低保的、想要幫忙討要工資的、家長里短的,都到村委會來找這個“漢干書記”。
李春梅就是這樣春風化雨,結合黨建工作,把村民和村“兩委”班子緊緊聯系在一起,拉近干群關系,讓村風更和美。“漢干書記”把派駐單位的真誠帶到了村里,把幫扶單位的熱情帶到了村里。
產業(yè)發(fā)展,鋪就鄉(xiāng)村振興路
“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總方針。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突出“一村一品”是首選目標。李春梅找到村黨支部書記邛莫羅龍表示,共和村有豐富的林業(yè)資源,應該嘗試走一條讓村富民強的路子。
加快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也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更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長遠保障。共和村離縣城45公里,緊鄰“中國百慕大世界黑竹溝”森林公園12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個純彝族高山村。全村有耕地面積800畝、村集體經濟林地2800多畝,主要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因為共和村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村里很多原生態(tài)的山貨銷售困難。村民們更愿意外出務工,因為這個錢來得快、看得見、摸得著。僅外出務工這一項就占到村民家庭收入的85%,種養(yǎng)殖收入僅占15%。然而,綠色是共和村最厚重的底色,生態(tài)是共和村最大的優(yōu)勢,怎么把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變成共和村產業(yè)發(fā)展的堅實基礎呢?如何才能加快實現強村富民的愿景?是李春梅去駐村之前就在思考的問題。
這一年多來,李春梅帶領駐村工作隊通過多次全覆蓋走訪入戶,收集村民致富想法;組織村民大會,商討村里產業(yè)發(fā)展方向;到洪雅縣黑山村,參觀學習種植八月竹的技術;邀請峨眉山沐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到村里指導農產品加工工藝……通過大調研,他們決定用“立足優(yōu)勢謀發(fā)展,特色產業(yè)富彝家”的思路,帶領村民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產業(yè)發(fā)展路子。為共和村規(guī)劃短期、中期、長期三種產業(yè)發(fā)展模式:以短期產業(y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期產業(yè)促進發(fā)展,長期產業(yè)實現產業(yè)振興。
共和村有2800畝集體經濟林,是村里最大的自然資源。該如何挖掘開發(fā)這個資源變成長期產業(yè)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她到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與村組干部、黨員代表一起跋山涉水,翻山越嶺6個多小時上山實地調研。
這次上山考察,對一直生活在成都平原的李春梅來說,經歷了人生中很多個第一次:第一次攀高山、走峭路,第一次手臂被荊條劃出一道道血痕,第一次摔跤摔破褲子,第一次被螞蟥咬出血洞……看著村組干部眼神中的期望,心里的苦和淚匯成堅定鄉(xiāng)村振興的決心。在進行了實地勘察后,李春梅通過積極對接,由共和村包村領導副鄉(xiāng)長帶領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奔赴洪雅縣高廟鎮(zhèn)黑山村,考察學習該村種植的八月筍產業(yè)發(fā)展之路。通過這次實地考察發(fā)現,黑山村和共和村的地理環(huán)境、海拔高度、年降雨量、土壤土質有較高的相似度。黑山村的八月筍、雅蓮、蜂蜜、民宿四大產業(yè)支柱相互支撐,相得益彰,使該村村民收入年年增長。一行考察人員看到黑山村產業(yè)得到如此迅速的發(fā)展深受鼓舞,更堅信共和村完全有能力、有實力把集體經濟林盤活,并形成優(yōu)良竹林產業(yè)發(fā)展鏈。
2022年3月,李春梅又和村“兩委”一起,帶領20多個村民,背著竹苗再次踏過泥濘的坎坷山路,翻過崇山峻嶺到集體林地中套種八月竹200畝。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竹筍成林,那就是全村“金山銀山”,為共和村的長期產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中期產業(yè)上,李春梅為村里申請注冊了“彝韻黑竹溝”農副產品品牌,實現品牌化運作,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為短期產業(yè)商品的流通奠定堅實基礎。在申請注冊商標時,村“兩委”與村民都十分不理解,認為何必花那個冤枉錢。他們不理解品牌的價值。剛開始,村里的蜂蜜從山上采摘下來后就直接裝進礦泉水瓶里,或者裝進盆子里,一點賣像(意思是好的售賣形象)都沒有。李春梅對村民說:“你這蜂蜜放在礦泉水瓶子里,一是不衛(wèi)生,二是蜂蜜凝固了,瓶口這么小怎么倒出來吃。”看到這么好的高山彝族蜂蜜就這樣被浪費,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春梅自掏腰包墊付注冊費,多次往返成都、樂山,找廣告公司設計包裝禮盒,就是為了把這些山貨提升檔次,讓消費者認可。
在短期產業(yè)上,李春梅帶領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創(chuàng)新推出了“一村一品”山貨寄賣的方案。她一方面發(fā)動村里留守勞動力發(fā)展小養(yǎng)殖,一方面與惠康農投公司、黑竹溝旅游溫泉酒店簽訂了《三方協議》,在他們那里成立了共和村山貨寄賣店,讓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通過寄賣的形式,第一時間把家里的山貨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增加村民收入。2022年臘月,她和縣公安局駐村隊員趙濤、司法調解員子明、村干部邛莫軍官,把從村民手中收集的原生態(tài)跑山黑豬臘肉,一件件稱重、貼上專門為村里申請的品牌商標、裝進禮盒包裝,再運往成都、重慶等地。為了更好地推廣、宣傳彝族文化,他們在每一箱產品里,送上一件精美的彝族漆器。那古老傳統(tǒng)的叫做馬食子的湯勺和木雕手鐲送到消費者手里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來自彝族同胞的誠實厚道,還有這個民族深遠的文化與藝術。這創(chuàng)新的營銷理念、獨特的文化推廣,是李春梅用辛勤的智慧和汗水在大山之間種下的菩提樹。
共和村山貨寄賣店為村民家中的原生態(tài)山貨做了一個很好的推介展示,但是要想打開銷路,就要具備與時俱進的銷售思路,互聯網是最好的途徑。一年多來,李春梅自學電商課程,同時建立了抖音賬號,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將她在共和村的日常駐村工作中采集到的彝風彝情、彝家彝味分享給大山之外的人們。她還在抖音上直播帶貨,把藏在大山深處的原生態(tài)農產品推出“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把村子推向世界、把世界帶進村里。李春梅說,山貨寄賣店不生產山貨,她們只是共和村山貨的搬運工。她是“在彝鄉(xiāng)駐村的春梅姐”,2021年她為全村村民銷售臘肉、茶葉、蜂蜜、竹筍共計5.6萬余元,2022年全年銷售收入達10萬元以上。也許對許多產業(yè)興旺的村子來說,這些銷售微不足道,但是對于從0到1的艱辛起步來說,已經是一個質的跨越了。
按照縣委組織部的駐村任務要求,每個季度都要遍訪全村。在日常走訪中,李春梅發(fā)現村子的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老年人留在家中照顧孩子成為普遍現象,需要關心關愛和幫扶。
眼看天氣越來越冷,上學路上,有的孩子衣著單薄,李春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發(fā)動家中的親戚朋友尋找資源,主動對接安排孩子們冬季衣物,只為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冬天。為了給孩子們爭取到過冬的衣物,在2022年9月1日開學那天,她第一次讓兒子獨自在家中收拾行李回學校,一個人從共和村驅車300公里到成都找到安踏公司李總,給他介紹了全鄉(xiāng)孩子的具體情況,希望安踏集團在這個冬天能給孩子們送去溫暖。684名孩子每人獲得捐贈羽絨服1件、體恤1件、褲子1條、鞋子1雙、書包1個,辛勤戰(zhàn)斗在全金巖鄉(xiāng)一線的58位老師每人獲得捐贈一套運動服,總共價值104萬元。國慶節(jié)長假的時候,這批物資已經全部到達學校與村上,為了讓孩子們早點穿上溫暖的新衣服,她再次拋下放假回家的兒子,耗時3天清點好物資,并逐一分發(fā)到孩子們的手中。2022年的冬天來得比較急促,這批衣物剛好為寒冬添上了一抹暖色。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當村里的孩子們穿上新衣服,紛紛給她發(fā)來了感謝的信息和視頻,特別是一個叫曲別佳新的孩子說:“感謝安踏公司、感謝李書記,這個冬天好溫暖。我在家中一定好好學習,照顧好爺爺,讓在外面打工的爸爸媽媽能安心上班。”聽著一句句感人話語,她也被他們的感謝感動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5月的村莊,洋溢著綠色的生機。2022年5月24日,縣關工委在共和村開展“歡慶六一 喜迎端午”活動,村民穿著彝歷新年時才會穿的盛裝,早早來到村委會,現場一片歡聲笑語。活動中,縣關工委號召全社會共同參與關心關愛老人孩子,切實做好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的保障工作,用愛和實際行動全力織牢關愛“一老一小”的防護網,提升群眾幸福感。四川大電公司副總經理宋云杰表示:“我們將以‘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大調研和我為群眾辦事‘百日攻堅’專項行動為契機,把幫扶工作與專項行動有機結合起來,繼續(xù)關注和幫助共和村,集中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活動為全村2所幼兒園小朋友及全村小學生捐贈了書包、雨傘、水彩筆等用品,還為全村70歲以上的51位老人送上端午節(jié)禮包。活動現場,共和村幼兒園的小朋友還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節(jié)目。脫貧戶佘魯木耐激動地說:“金巖的溫泉再暖,沒有人心暖;金巖的山再高,沒有幫扶干勁高,黨的政策太好了。”
2022年7月,由于受連續(xù)暴雨惡劣天氣的影響,共和村線路中斷,群眾用不上電,焦急萬分。等雨一停,李春梅就趕回公司向領導匯報。第二天,公司就派出了黨員突擊隊,與當地村民一起,扶起倒地的電線桿,重新架設電線,道路不通又派施工車輛搶修便道。7月的天氣高溫酷暑,李春梅始終和工人師傅一起堅守一線,還要發(fā)動附近的村民為搶修師傅做好后勤保障。經過連續(xù)3天的搶修,線路終于搶通,彝家山寨又傳來了歡聲笑語。
邛莫羅龍不僅是村支書還是金巖和勒烏的公益放映員。李春梅就和他商量用電影的方式傳播正能量,只要有好看的片子先在共和村放映,將“熱氣騰騰”的“文化美食”送到村民家門口。利用放電影的機會,李春梅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村規(guī)民約、法律法規(guī)知識、移風易俗等。放電影,利用“接地氣”的放映形式,再加上“正氣滿滿”的影片,既宣傳黨的方針也為鄉(xiāng)村振興灌輸了無窮的力量,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油助力。
家庭的支持給了李春梅無窮的力量。今年3月7日,在縣婦聯舉辦的“五好家庭”表彰大會上,李春梅作為“五好家庭”代表在大會上發(fā)言。她以《懷感恩心盡敬老情》為題,回顧了駐村幫扶工作。她說:“正因為丈夫的付出、公婆的理解,我才安心駐村。”
作者:吳惠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樂山市作家協會散文專委會秘書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