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農耕文明展 開啟“尋根之旅”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備受關注的中華農耕文明館農耕文明主題展覽也即將啟幕,帶領游客共同開啟一場“尋根之旅”。
記者了解到,中華農耕文明館位于天府農博主展館4號館內,展廳面積2022平方米,以時間線為脈絡,敘述了從新石器時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跨越5000年的四川農業農村演進歷程,突出天府農耕文明亮點,保存有農業文物、標本、古籍和傳統農具等各類藏品。
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寶墩遺址展,現場陳列的兩把石斧,將把人帶回4500年前的莽荒時代。寶墩遺址中發現的4500年前碳化水稻和稻田,奠定了天府之國農耕文明的基礎。通過現場人物浮雕、多媒體互動顯示屏、動畫影像等技術,讓寶墩人的生產生活場景再現在眼前,多方位展示寶墩遺址的發掘歷程、研究成果,讓游客沉浸式與寶墩人實現穿越時空的接觸。
在一進門的投影屏幕上,循環播放的動畫影像展示了四川水系的發展演變歷程。“我們將四川河道、氣候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視頻展覽語言,把發掘與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公眾。”設計師溫宇介紹。
而一旁的農業土壤展則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區別于以前用標本的形式對外展陳,這里的8種土壤模型,通過高低差顯示其在四川全省的占比,游客還可以通過觸摸屏點擊對應土壤了解詳細介紹。記者了解到,紫色土、黃壤、水稻土是天府糧倉的主要土壤。
農耕文明主題展專門用了一個展廳對都江堰的治水智慧進行了全景展示,通過沙盤以及仿生水流的模式,生動展示了穿越千年,至今仍能發揮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
據介紹,此次布展在沉浸式、體驗式上下足了功夫。比如,通過光影投射,讓場景內的小人和動物根據光影進行移動,生動還原生產生活場景的“莊園經濟展”。在“十二月市”,可以通過點擊互動屏幕,重現一年12個月集市的圖片畫面。在農耕勞作俑區域,游客可以對4款勞作俑的形態進行模仿,AI屏幕可相應給出模仿相似度的反饋。通過這一系列的互動場景,充分滿足游客的沉浸式觀展需求。(雷莉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