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與傳承:長征精神在四川 丨紅軍走過的地方,處處留著紅軍樹
在瀘州市古藺縣黃荊鎮,隱藏著一個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黃荊老林景區。這里,是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是紅軍曾到過的地方。
沿環山公路往前,抵達黃荊老林景區,從大門進入,直行不到500米,一棵200年的酸棗樹映入眼簾。這棵樹為“紅軍樹”。樹的一旁,正在打造花園景觀,工人師傅正忙著翻土,旅游旺季來臨時,紅軍樹旁將開遍應季花。
位于紅軍樹左側,立著一塊指示牌上面寫著:1935年冬,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在古藺境內轉戰54天,紅軍右縱隊一、九軍團分兩路進入黃荊,在此樹下埋鍋造飯、住宿扎營、書寫標語,播下紅色革命種子,后這棵百年老樹被稱為紅軍樹。
在古藺,大到一座鎮,一條街,小到一座院,一座校,一條路,一棵樹,都被當地保護了起來;大到一座橋,一條路,小到一張文件,一個故事,都被歷史深深鐫刻。
據史料記載,1935年遵義會議以后,中央紅軍一軍團在貴州赤水附近的黃陂洞、復興場戰斗之后,從元厚一渡赤水河,經九角洞然后翻越蓮花山,進入古藺北部的黃荊老林。那時正是舊歷年關,天降大雪,地結堅冰,氣候奇寒,盡管如此,紅軍卻不隨便進入百姓家門,他們總在巖匡里或林邊上安鋪露營。部隊來到桃子壩時,便在這棵酸棗樹上劃上路標,寫下標語,宣傳革命,并在樹下埋鍋造飯,燒火取暖,圍著大樹席地而眠。
“景區里被稱為紅軍樹的現存兩棵:一棵是毛脈南酸棗,高25m;另一棵為橄欖,高21m。”古藺縣黃荊鎮文化站站長徐挺介紹,每年5月至10月,來景區游玩的游客居多,這兩棵紅軍樹,至今都成為不少游客的首選打卡景觀之一。
為了更好的保護紅軍樹,黃荊鎮成立專項課題組研究,由農技專家“問診”方式,采取病蟲害防治、固體支持、活體支撐、修補樹洞、修繕樹穴圍欄等措施,保證紅軍樹健康生長。
徐挺表示,現在鎮上僅有的幾位幼時見證過這段光輝歷史的人,有的已八十、九十歲高齡,述說起這一段終生難忘的往事來,還是非常激動。有的村民自愿當起了講解員,每當來參觀學習的人變多,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主動當起講解員,為前來的游客講解有關黃荊的紅色歷史。
其中一位義務講解員就是陳俊舟,今年93歲,據他回憶:“紅軍來黃荊的時候,我們家就曾救助過一位受傷的紅軍,當時我還很小,那位紅軍修養了一段時間后,準備離開時,本想給一些錢作為回報,但是被我們婉拒了,最終那位紅軍留下了他的佩刀,至今都還保留著。”
據介紹,黃荊鎮地處古藺縣西北部,和貴州習水縣土城鎮、赤水市兩河口鎮交界,是古藺縣五大中心城鎮之一。轄區內黃荊老林景區森林覆蓋率高達98%以上,景區內古木參天、林海茫茫、青山疊嶂、溪流縱橫,是地球同緯度(北緯28°)唯一保存完好的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區,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天堂”“天然氧吧”“北緯28度線上最后的處女地”。
“旅游業推動了黃荊老林的跨越,還有一條與貴州赤水相通的‘跨省’之路。今年瀘古高速公路也計劃開工建設,黃荊鎮境內設有一處出口,并有快捷通道通往景區。”黃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星說。“建成后,黃荊鎮將融入古藺半小時和瀘州一小時經濟圈,將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避暑和康養。便捷的交通,多年的保護性開發,黃荊老林完善先進的旅游設施,為做特瀘州‘南翼’,建設以山地避暑康養為重點的生態價值實現旅居帶打下了基礎。”
據介紹,黃荊鎮圍繞當地提出的“一核一線一片多點”全域旅游發展格局,緊扣“旅游城鎮化、城鎮旅游化”發展思路,通過統一規劃設計,實現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三規合一,著力打造全國旅游度假休閑度假目的地,為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作出貢獻。(瀘州觀察 周夢穎 胡容 魏杰 龍欣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