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構建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
“核酸去哪兒做?哪兒不排隊?”在出行前后、看病就醫或者有特殊工作任務時,不少市民有核酸檢測需求。雖然抗原檢測可作為補充,但核酸檢測仍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最主要手段和“金標準”。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明確要求進一步壓實“四方”責任,落實“四早”要求,升級防控標準,提高應對處置能力。要提升監測預警靈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拓寬監測范圍和渠道。成都市衛健委隨之印發了《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實施方案》。
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發現,從景點、商超入口到地鐵出口,從街頭巷尾到“家門口”,便民采樣點和“小屋式”采樣亭持續高速運轉,方便了有檢測需求的市民。
早發現
提高疫情監測預警的靈敏性
從傳染病防控角度上來說,成都作為一座常住人口逾2000萬人的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口流動范圍廣,這是新冠肺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的潛在危機之一。在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按照重點人群“應檢盡檢”、其他人群“愿檢盡檢”的要求進行核酸檢測,目的是方便人們就近就便進行核酸采樣,以便“早發現”,提高疫情監測預警的靈敏性。
在《成都市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這樣的工作目標:綜合考慮地理空間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科學設置核酸采樣點, 構建“步行15分鐘可達”的“核酸采樣服務圈”,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做好采樣、轉運、檢測機構匹配和流程銜接,為群眾提供便捷、快速、準確的核酸檢測服務,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很方便
占地小可移動 就在“家門口”
白色為底色,綠色為點綴,青羊區部分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站、藥房外悄然“上崗”了一批有著統一標識的核酸采樣亭,清新醒目的色調為夏日增添了一抹清涼。
到底方不方便,居民最有發言權。“上午出來買菜,在這兒順便就把檢測做了,不像原來,要坐半個小時公交車去醫院排長隊,節省了好多時間。”鄒奶奶和老伴家住金沙鷺島一期,她口中外出買菜時路過的采樣點就設在位于金沙遺址路5號的慈銘體檢大門出口右側,記者打開導航看了看,距離不到800米,步行只需11分鐘。
采樣亭窗口貼有統一的“溫馨提示”,明確告知了核酸采樣的工作時間、收費標準、采樣和結果查詢方式。亭子底部裝有滾輪,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移動。亭內空間可供單人使用,不僅放置有核酸檢測必備用品、醫療垃圾桶、核酸樣本冷藏箱等,還貼心地安裝了空調等設備,緩解酷暑壓力,提高采樣效率。
據青羊區衛健局醫政科負責人苗云萌介紹,根據青羊區實際,截至6月29日已投放采樣亭26個,加之前期在醫院、旅游景點、人群密集處設置的核酸采樣定點醫院、“核酸檢測便民方艙”等,青羊轄區范圍內將出現75個“家門口”的常態化核酸采樣點位。
此外,采樣亭一般在白天開展采樣服務,也有部分提供最晚到21時的延時服務。
不只在青羊區,在錦江區,也已初步構建起15分鐘核酸“采樣圈”。綜合考慮該區地理空間和人口密度因素,在全區設置常態化核酸采樣點88個,其中常態化核酸采樣點第一批啟動了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便民核酸采樣方艙,共計54個核酸采樣點,后又陸續增設門診部、診所、零售藥店等34個核酸采樣點。
很安全
點位選址有講究 采樣人員要考核
“家門口”的核酸采樣亭方便了老百姓,也為醫院分擔了不少壓力。以看病就醫為例,目前,發熱門診患者,到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就診的患者,入院、出院患者需要按要求進行核酸檢測或提供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就近完成核酸檢測,人流分散了,醫院院感防控的壓力自然就減小了。”苗云萌說,這些核酸采樣亭也是應對突發情況的一種“預案”,“它們完全可以代替臨時核酸采樣點。”
記者了解到,安全性是采樣點位選址的重要評估依據。由于在采樣時被采樣者會有脫口罩的動作,如果是陽性,則可能造成病毒傳播。因此在采樣亭選址時,除了考察區域特點、人口規模、人員流動等因素外,也會觀測周圍環境是否空曠、是否通風良好,減少交叉感染風險。采樣人員均經過培訓考核上崗,采樣過程中嚴格執行一人一手消毒,采樣結束后規范進行醫廢暫存轉運,確保生物安全。
“越來越多的市民接受了這種全新的核酸檢測方式。”慈銘體檢中心采樣點位負責人用一組數據直觀表達,“上周我們每天的采樣量僅十幾人次,短短幾天時間已經增加至兩百余人次,更有利于感染者的早期發現。”
努力以最小代價實現最佳防控效果,科學精準開展防疫工作。可以預見,成都全面構建全市城區步行15分鐘核酸“采樣圈”,為群眾提供便捷、快速、準確的核酸檢測服務,將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靜宇 文/圖 制圖 申娟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