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學院車輛工程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近日,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中,吉利學院車輛工程專業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這是繼西南交通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后,四川高校第二個此類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從北京搬遷至成都辦學不久的吉利學院僅僅用2年時間,就將車輛工程專業從省級一流提升至國家級一流專業,一路進階升級的動力源是什么?背后又有著怎么樣的專業建設邏輯?
在三亞學院畢業典禮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吉利學院名譽校長李書福坦言:“今天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經濟轉型與人才培養匹配度太低,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工作難找,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人才難找。”如何破解這個兩難局面,李書福表示,“希望把相關學科建設好,發展起來,下大力氣培養更多應用技術方面的人才。”
邏輯一: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轉型升級 打造一流專業集群
適應國家和區域發展需要,加快建設與新興產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成為當前高校改革的趨勢。近年來,吉利學院高度重視專業供給側改革,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全面推進一流專業群建設。
學校緊緊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和數字四川、數字經濟的發展規劃,主動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需求,牢固確立專業為王的戰略地位和專業集群的戰略思維,優化學科布局,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學科融合,增強學科活力。以數字化為引領,聚焦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兩大萬億產業做強智能科技專業集群;發揮集團辦學、產教融合優勢,做優經濟管理專業集群;適應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做特人文藝術專業集群;打造特色鮮明的“數字化+”專業集群 。
邏輯二:打開視野 提高站位以一流思維引領專業高質量發展
吉利學院依托吉利控股集團在產業、技術、人才領域優勢,不斷打開視野、提高站位,緊密對接集團旗下吉利汽車、領克、極氪、沃爾沃等開展產教深度融合,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學校與百度、京東、順豐、華為、騰訊科技、阿里巴巴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行業頭部企業跨界打造應用技術研究與轉化平臺、專業能力創新平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全方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與人才鏈有機融合。
吉利學院根據汽車產業鏈發展的新趨勢,以汽車產業鏈為線索主線,培養服務汽車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四新”應用型汽車人才,構建“大循環→小循環→專業圈”的“三環共振”相互賦能、相互帶動的專業群教學平臺,初步形成基礎夯實、核心突出、多元共享、實踐性強、動態開放的“平臺+模塊+方向”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打破學科、專業實驗實訓室間壁壘,圍繞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創新合作體制機制,推行“揭榜掛帥”,建設支撐人才培養、高水平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的一流科創平臺,省級及以上高水平科創平臺,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和實踐平臺。目前為止,學校已建成省級及以上高水平科創平臺3個、產業學院3個、共享型實訓基地57個。
一流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教師是關鍵。吉利學院按照吉利控股集團“人才森林”理論,在全球范圍吸引高端人才、優秀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到校任教和開展科研工作。通過“雙百計劃”“雙聘”“雙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聘用吉利控股等高級工程師、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員為專業導師,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及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學校汽車工程學院校企“人才融通”已初見成效,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協作獲批授權專利13項、校企合作編寫專業教材59本、共同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30項、獲得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企合作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成為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邏輯三:以一流專業建設 促進一流人才培養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吉利學院啟動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創新構建了“六雙”“六融合”人才培養體系。所謂“六雙”“六融合”,就是招生與招聘對接、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協同育人、學校和企業雙元培養、校企共建“雙創”平臺、加強教師“雙師雙能”;逐步形成理實融合、研用融合、賽教融合、校企融合、工學融合、行校融合的“六融合”閉環生態體系。
吉利學院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以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抓手,提升學生編程類、量化研究類等數字化能力。依托吉利人才集團“芯位教育”等在線教育平臺,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真正做到讓學生從知識的被動吸收者轉化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
“助力更多的人實現更高價值,探索獲得更多個性化教育體驗”是吉利的辦學初心,也是吉利人的奮斗使命。近三年,汽車類專業就業率達100%;畢業生與崗位供需比達1:3;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滿意度達98%,畢業生行業留存率和企業對學生認可度持續攀升,一切數據背后說明,吉利學院聚焦深度產教融合,把一流專業建設與一流人才培養相耦合。
吉利學院牢牢把握“新工科”建設賦予的新使命,以國家一流專業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數字化+”人才培養能力,不斷拓展和優化教育開放格局,推動學校內涵式建設,擔當服務國家、區域、行業發展使命,為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何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