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古城花燈會9月15日在阿壩松潘縣舉行
人民網成都9月13日電 9月15—16日,第五屆古城花燈會將在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舉行。城墻上看燈會、聽民歌,廣場上跳鍋莊、耍花燈,小吃街品特色美食,民宿客棧迎來送往遠道而來的游客……白天看古城墻歷史的滄桑,黑夜賞古城內的夜景,別有一番味道!
松潘縣2016年舉行古城首屆花燈會,2018年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花燈之鄉”,到2020年已成功舉辦4屆花燈會。
松潘縣是一個藏、羌、回、漢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千年古城,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藏羌回漢花燈舞就是其中之一。花燈傳入后,各民族在這項民間文藝中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加以推廣并流傳,完全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格,種類之豐富,花紋之精美,做工之細致,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據松潘縣志記載,花燈舞產生于清代,由當地駐防的巡防軍從北方引進。巡防軍離開松潘之后,把花燈舞傳授給松潘的漢軍五營繼承下去,一直到了現在。
漢族花燈舞興起于1950年,群眾自發組織花燈隊,歡慶松潘解放。改革開放后,為了豐富娛樂文化生活,大小節慶活動,群眾都會跳花燈舞,除了口口相傳,當地漢族還會手把手的教授下一代學習純手工制作花燈,讓這項傳統手工制作工藝不致遺失。
藏族花燈舞主要分布在松潘縣川主寺、熱務等片區。其中,川主寺鎮的川盤花燈舞被確認為藏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鍋莊歌曲作為伴奏,并在舞的過程中融入自編的鍋莊或者藏族舞蹈為耍燈動作,每年農歷春節都會在各村寨進行表演和拜訪表演。
回族花燈舞表演時以松潘傳統民歌配唱,其表現形式為男女成對,人數在20至40人不等,節目有《觀燈》《月亮壩里去交情》《南橋汲水》等,松潘回族花燈舞于2011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松潘回族也被稱之為“舞花的民族”。古城里的回族老人蘭鳳英對花燈舞情有獨鐘,她所在的進安鎮中江一村許多老人年輕時都會跳花燈舞,從小她也耳濡目染,在那個娛樂生活缺乏的年代,大家每逢農閑或春節時都會聚在一起跳花燈舞。
羌族群眾能歌善舞,他們結合羌族元素的花燈配羌族沙朗舞動作跳花燈舞,每逢重大節慶活動,都會和其他民族的群眾同跳花燈舞。
據一些民間藝人介紹,以前耍花燈舞的都是“自娛自樂”。近年來,松潘縣鼓勵各族群眾跳花燈舞,把花燈舞和旅游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也讓經濟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更讓這悠久的藝術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川西明珠敘茶馬,古城花燈映千年”。如今,松潘縣實現了由旅游過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轉變,“花燈之鄉”的打造和花燈文化的重現,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載體,成為了松潘古城最吸人游客的一項旅游項目,同時,為積極響應四川省“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旅游宣傳口號,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松潘縣主動融入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建設,有效促進全縣旅游產業和縣域經濟實現質的飛躍。(王小雪、汪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