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錦江中數十只蒼鷺同框的照片在不少人的朋友圈中引起熱議,“大群蒼鷺同框的場景,在成都并不多見,不要說普通市民,就是專業鳥類攝影師也要經過耐心尋找才偶爾可以拍到。”攝影師如此感嘆道。不僅僅是蒼鷺,截至2021年3月31日,成都記錄有鳥類511種,在全國有鳥種記錄的主要城市中位列前茅。
同樣是成都,有一個“在成都遙望雪山群”,有一群“平原追峰人”,有一種幸福叫“在陽臺上遙望雪山”, “成都雪山”也一次次成為熱搜?,惹得全國各地網友都羨慕不已。據統計,2020年中心城區遙望雪山次數達到75次。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這并不僅是一種風景,更是這座城市大氣污染治理成效的體現。2017年以來,成都市通過持續深入實施“鐵腕治霾”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入開展壓減燃煤、治污減排、控車減油、清潔降塵、綜合執法、科技治氣六大行動,今年,最新版成都藍天保衛戰“作戰圖”——《成都市2021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出爐,努力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按照“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原則,成都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1月1日至6月15日,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32天,同比增加14天;優良率79.5%,同比上升8.8個百分點。
“治氣”有新招
實施25條具體措施
推動二季度空氣質量改善
今年以來,成都大氣污染治理有哪些新舉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深入貫徹落實“鐵腕治氣”和“打贏藍天保衛戰”各項工作要求,市生態環境局牽頭擬定《成都市2021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行動方案》《成都市2021年夏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動方案》《成都市2021年度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攻堅行動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優化調整了重點管控區域范圍,明確工作任務和職責分工。
在工業源大氣污染防控方面,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組織了對3204家家具制造企業的綠色化發展績效考核分級定檔工作,指導7585家涉VOCs排放企業完成自檢自查自測。同時,強化智慧監管,運用衛星遙感、3D氣溶膠雷達掃描、VOCs走航等科技手段強化日常監管,及時督導問題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全市統籌開展二季度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以移動源、工業源和城市面源污染管控為重點,實施2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倒逼企業實現污染減排,推動全市二季度空氣質量實現改善。4~5月,全市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5天,PM2.5、PM10、NO2濃度分別同比下降17.5%、23.9%和23.8%。
“上半年,成都積極開展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工作,提高精準、科學、依法治氣水平。目前該條例已通過市人大黨務委員會三審,即將按程序印發出臺!背啥际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與此同時,還在全國首創開展了臭氧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編制工作,進一步建立健全臭氧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明確并細化應急減排措施,引領社會各界和公眾積極參與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據悉,該預案也將于近日按程序印發實施。
攻克薄弱環節
聚焦NO2、VOCs深度減排
加快制定攻堅方案
從今年1月1日至6月15日的空氣質量“成績單”可以看出,盡管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有所增加,但NO2、PM10、PM2.5、臭氧等主要污染物濃度仍不穩定,其濃度分別為39、58、35、161微克/立方米,NO2、PM2.5濃度同比分別上升8.3%、2.9%,PM10、臭氧濃度同比分別下降6.5%、21.8%。“針對主要污染物濃度同比不同程度上升,NO2、臭氧污染治理存在薄弱環節等問題,下半年,我們將聚焦夏季大氣治理的主攻方向——臭氧,持續攻堅,全力爭取優良天。”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以PM2.5和臭氧協同減排為主線,成都將聚焦NO2、VOCs深度減排,加快制定印發《成都市2021-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方案》;深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研究制定2021-2025年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切實抓好夏季臭氧和秋冬季顆粒物污染防治,全力爭取優良天,確?諝赓|量持續改善,完成省上下達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
緊盯工業領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問題,嚴格實施分級分類治理,推動石化、水泥、玻璃、整車制造、家具等重點行業企業爭創A級、B級。充分應用小微企業義診幫扶成果,實施涉VOCs工業園區、企業集群治理和重點企業“一廠一方案”深度治理。
守護“成都藍”
VOCs電子圍欄、走航觀測
一大波“黑科技”上線
守護“成都藍”,少不了科技手段。為進一步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成都強化科技支撐,實施大氣污染源精準治氣,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依托科技手段,應用數智環境系統,加強環境數據整合,進一步服務于大氣調度、科研、應急。加大VOCs電子圍欄、走航觀測、雷達掃描、電力監控等成熟科技手段推廣運用,強化污染遠程監管。
“經分析,NO2已成為當前影響成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首要污染因子,體現出全市在移動源污染管控方面尚有差距!背啥际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將著重抓好“油”“路”“車”三個方面工作。
在“油”方面,強化油氣回收監管,打造綠色標桿加油站,并提前2年實施《車用汽油》標準;圍繞 “路”,將推進貨物運輸“公轉鐵”,構筑城市綠色出行體系,2021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率達45%,綠色交通分擔率達到65%; 在“車”方面,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淘汰老舊車輛,到2021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3萬輛,占汽車保有量比例達到4%,全面完成國Ⅲ及以下排放標準運鈔車和營運車輛淘汰,淘汰老舊汽油車6萬輛,柴油貨車2萬輛。
未來,以“幸福”為題,成都還將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推進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一號工程”,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空氣質量聚力攻堅,為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創造藍天白云的靚麗底色,讓生態環境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濕地價值知多少?
濕地是水資源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重要的生態系統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天然物種庫”和“淡水之源”。那么,濕地對生態系統的價值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它。
何為濕地?
濕地、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永久的和臨時的各類沼澤、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的或流動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體者,以及低潮位時6米水深以內的海域。
濕地有哪些功能?
■作為一個蓄水庫 中國濕地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青海三江源濕地每年給長江、黃河、瀾滄江供水600億立方米,三江平原沼澤濕地最大蓄水量可達每公頃8100立方米。在降雨期間及之后,當溪流的流量增加時,濕地會攔截一些洪水并將其緩慢釋放回溪流中,從而有助于降低洪峰流量。如今由于氣候變化問題導致的降水事件愈發極端化,濕地的這一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一個水質凈化器 濕地里的許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金屬及一些有害物質,很多植物還能參與解毒過程,對污染物質進行吸收、代謝、分解積累及水體凈化,起到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如同腎能夠幫助人體排泄廢物。硝酸鹽是農業生產中一種常見的營養物質,但過量使用時會損害水質。研究表明,牛軛湖(U形河道)平均可以從周邊流入的水中過濾掉42%的多余營養物質。
■作為一個動物家園 濕地為野生生物,尤其是一些瀕危珍稀的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濕地更是許多鳥類、魚類、兩棲類動物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濕地還是一些小魚的避難所。在這里可以免受大型捕食性魚類的侵害,候鳥和水禽常將濕地用作覓食區和筑巢地點,鴨類和鵝類更是打出生就在這兒了,可以說濕地孕育了眾多生命。
■作為一個儲碳庫 濕地占全球陸地8.6%面積,儲碳總量占陸地生態系統的35%。但是濕地一旦遭到破壞,被安全封鎖在土壤中的碳將會被釋放到大氣中。
據成都日報
海綿城市怎么建?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最大限度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
滲
透水鋪裝:透水鋪裝材料有著密密麻麻的孔隙,雨水能夠迅速通過這些孔隙排走,有效解決了積水問題,同時可以補充地下水并凈化雨水。
雨水花園:雨水花園通常位于地勢較低區域,里面種植有豐富的耐水植物,通過土壤和植物的滲透、過濾和蒸發,受污染的雨水就變干凈了。
滯
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是指一種高程低于周圍路面的公共綠地,也稱作低勢綠地,利用開放空間承接和貯存雨水,達到減少徑流外排的作用。
生態樹池:生態樹池可以過濾和儲存雨水。生態樹池建在人行道、車道兩旁,收集路面雨水,設施里的土壤、沙粒和植物可以儲存一定的雨水。
蓄
雨水桶:雨水桶是一種雨水收集裝置,屋面的雨水經過簡單凈化以后,可以存儲起來澆灌綠地。
蓄水模塊:蓄水模塊是用于存儲雨水的裝置,配合過濾系統可以凈化雨水,用于綠化、道路清洗、沖廁等非飲用水系統。
凈
雨水濕地:雨水濕地利用沉淀、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凈化雨水,并可蓄存一定量的雨水,減輕大雨時產生內澇的風險。
植被溝:植被溝又叫生態草溝或者生物溝,雨水徑流通過植草阻攔,逐步緩慢下滲,最終用于補充綠地的土壤含水量,實現降雨徑流的全部吸收凈化,同時減少綠地澆灌用水,達到消減降雨徑流,延緩洪峰的目的。
用
雨水回收利用系統:雨水回收利用系統是指通過一系列設施收集、存儲、凈化周邊的雨水,用于綠化、道路清洗、沖廁等非飲用水系統。
排
環保雨水口:環保雨水口是有過濾設施的雨水口,可以將一部分雨水進行初期凈化。
線性排水溝:線性排水溝具有V形剖面設計,線性連續排水能提高排水能力并增強溝的自我清潔效果,經常用于建筑下、道路旁和廣場上的排水。據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