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趙祖樂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的名句,寫出了成都的詩情畫意。這座花容月貌的城市,連簡稱都帶著“花”。
成都人愛花,也種花,有不少地方以花聚人成文化、以花為媒興產業,三圣花鄉就是其中之一。傳說,古時候這里有座三圣廟,供奉著炎帝、黃帝和倉頡三位圣人,于是被叫作三圣鄉。如今,因為盛產鮮花,于是又有了三圣花鄉的雅號。
“花鄉農居”鮮花盛開。人民網 劉海天攝
與花共處 是生意也是生活
三圣花鄉里有“五朵金花”,即此處的五個著名賞花景點,“花鄉農居”就是其中一朵。經過近兩年的提檔升級,“五朵金花”容顏更靚、景致更新,文化氛圍也越來越濃厚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乘興致而來,帶一身花香歸去。
賣花的女子張桂蓉,從事花卉行業工作幾年了。今年1月27日,她與大家一起進入祥虹園藝花棚開業。“這個是康乃馨,花語是溫情、魅力、慈愛和幸運,象征對長輩的感恩之情。母親節當天,我著重給客人推薦了這個品種。”她說,每當有人來看花,自己都會根據客人實際情況給出選花、養花的建議。“賣出去的花,我都希望它能好好生長。”賣花不只是張桂蓉的職業,也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天天與花共處的她,生活中已經深深融入了鮮花的元素。偶爾,張桂蓉也自拍,配上美美的花朵,上傳抖音和朋友圈,將美好的生活分享給周圍的人。
賣花也是一種優美的生活方式。人民網 劉海天攝
祥虹園藝管理人員伍肇昭,1998年開始種花,2017年開始“種而優則賣”。創業艱難,他回憶:“當初設施很簡易,就是鋼管簡單地一搭。現在已經升級成了智能大棚,相比那時好像是1.0到4.0的版本差別。提檔升級后,花棚可以調節光線、溫度等環境要素,讓鮮花更好生長。”伍肇昭介紹,升級不只是為了種花、賣花,更是為了改善游客的感受。“游客除了看花、買花,有的還會帶著孩子來進行關于花卉的科普。有些游客還會自選花卉進行組合,設計成自己喜歡的‘花團錦簇’帶走。”
祥虹園藝花棚一角。人民網 劉海天攝
在這里賣花,必須掃統一的平臺二維碼收款,平臺只收取0.35%的手續費。這樣的好處,是管理方能發現各商家間發展水平的差異,以便對生意差的商家進行指導幫助,讓大家共同發展。
伍肇昭表示,建設平臺有助于發現問題,給出合理建議,幫助大家共同富裕。他笑言:“我每天巡查,主要盯著那些生意不好的,幫他們趕上來。”
生機盎然的花棚。人民網 劉海天攝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詩里,花是走街串巷上門賣的。如今,有了“成都三圣花鄉”APP小程序,商家們可以在網上賣花了。“一部手機玩轉三圣花鄉。”三圣街道紅砂社區干部何英介紹,APP上除了賣花,還經常舉辦一些吸引游客的活動。此外,交通導航、玩轉攻略、美食推薦等游客所需的服務,APP上都有。
據介紹,“花鄉農居”從2003年開始打造,2019年進行了提檔升級,于今年初開街迎客。技術和文旅相結合、商業和文旅相結合,這是一次脫胎換骨的全方位的美麗嬗變。
景區夜景。錦江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挖潛力 變政府輸血為自己造血
以前,三圣花鄉存在無序建設、管理松散等情況,導致景區臟亂差,現經過提檔升級,有了明顯改善。
“花鄉農居”的“花鏡”景觀小路,三圣街道辦事處主任和景區管理局局長葉志偉傾注了很多心血。他表示,盡管提檔升級工作還沒有徹底完成,但效果已初具形態。“‘花鏡’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鮮花。這里的花草既不過分凌亂,也不過分整齊,保留著適度的野趣。”葉志偉說。
為讓農民增收更多、集體經濟更加壯大,街道黨委決心深挖轉型升級帶來的發展潛力。于是,他們提出了“產業院落”的發展思路,吸引合適的企業來景區開門辦公,融入景區共同發展。另外,他們利用景區的公共空間和設施,開展車展和公益等活動,取得了良好開局。
“要講商業邏輯,要靠商業思路,變政府輸血為自己造血。”葉志偉認為,升級改造后景區條件好了,有很多潛力可挖,有很多創意可尋。
花棚一角。人民網 劉海天攝
“發展不能只是貪大求快,更要做細做精。”三圣花鄉景區餐飲協會會長張基礎這樣理解景區的提檔升級。他說,三圣花鄉是成都的后花園,很有文化底蘊。作為行業協會的會長,他帶領會員們一邊協助改造工程,一邊把大家團結起來集約化經營,爭取讓各自的小品牌抱團發展成一個大品牌,讓每個會員都從中獲益。
變電箱也美麗。人民網 劉海天攝
為適應新的發展模式,張基礎也在積極改變:原來的一些大棚,拆除后建設成為景觀花田;提供健身器材,方便游客運動鍛煉;利用自己經營的三圣福苑婚慶基地,傳承和發展中華喜字文化……張基礎給院里的一座亭子命名“寬余亭”,道出了當地群眾和外來游客的共同心聲:進可繁華,退可田園,城鄉都要寬余,身心都要寬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