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相和家住成都市溫江區,他是一名攝影愛好者,也是一位熱衷在成都拍攝雪山的“追峰人”。在光華公園“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攝影展上,有不少他的照片。在一幅幅雪山與城市的同框照前,他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幸福故事。在他看來,這一幅幅照片,不只是他的驕傲,更是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逐漸向好的最直接證明。
他與雪山結緣13年
拍到雪山的次數越來越多
回想起自己如何與雪山結緣,田相和告訴記者,2008年,在攝友的推薦下,他帶上機器,爬上高樓,準備拍攝城市美景。可沒想到,竟有一座雪山驚喜入鏡!攝友們都不知道這是哪座山,后來對照地形圖看,才恍然,原來自己和四姑娘山幺妹峰打照面了。從那以后,他對拍雪山的熱情便一發不可收拾。
“能明顯感覺到,最近幾年在城市拍到雪山的次數是越來越多了。”田相和細數道,記錄顯示,2017年,有50次觀山記錄;2018年,有56次;2019年,有65次;2020年,這一數字是75次。
“不僅次數多,照片也越來越精彩。”令他印象深刻的有這么幾次拍攝經歷。2016年6月5日,恰是世界環境日,想到那天雨過天晴,能見度很好,多半會有收獲,于是他5點過就起來,到樓頂等著拍攝。等了快一個小時,當240公里以外、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出現在眼前時,他既興奮又震撼,趕緊按快門,呈現出一張城市與雪山交相輝映的照片。“這張照片充分說明,成都是全球唯一能看到240公里以外7000米級以上雪山的千萬級人口城市。當時它也被《中國新聞周刊》收錄——第一次以4連版、共8個版圖片特別報道《我在成都望雪山》。”
2020年8月25日,田相和拍到了至今為止最精彩的一張照片。這張由200毫米鏡頭拍攝、57張照片拼排、長約13米的超長照片,展現出了超300公里的城市天際線,囊括了成都周邊64座高低不一的山:從貢嘎山,到成都最高峰大雪塘,再到四姑娘山幺妹峰,九峰山……都在這張照片上。這有力地表明了,成都不僅是座被雪山環抱的城市,更是一座抬頭就能望見雪山的城市。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雪山
也加入田相和們的拍攝隊伍
自從成都提出要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這一名片后,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雪山,也加入到了田相和們的拍攝隊伍。而這背后,緣于城市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更加注重。
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80天,優良率76.5%,主要污染物PM10、PM2.5濃度分別為64、41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5.9%、4.7%。對比基準年2015年,“十三五”時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增加38天,優的天數增加65天,優良率提高9.6個百分點,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這樣的一份“成績單”背后,是所有成都人的努力。2020年,成都持續實施鐵腕治霾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堅決克服氣象條件和污染排放增加的不利影響,深入開展“夏防臭氧、冬防霧霾”專項行動,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氣,著力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比如,小微工業企業“義診”幫扶對全市4600余家小微工業企業開展全面“體檢”;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4.5萬輛,公交出行分擔率已達60%……
“通過一系列治理措施,讓我們的天變得更藍了。今年春節期間,我甚至連續4天都拍到了雪山。”田相和難掩興奮,他說現在爬樓拍雪山,一般都要帶幾個機器,有的拍雪山,有的拍延時,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美的瞬間。
得知成都將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生態環境,他覺得,今后拍美景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作為攝影愛好者,對于未來5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今后,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在成都全域范圍,我們可以在綠道、在公園、在陽臺就能看到雪山,希望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越來越美好!”
故事背后
治氣治水減排 成都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成都將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致力營造生態惠民場景,使人人都享有生態綠色、文明和諧的宜居環境。未來五年,成都將持續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并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治氣:把治理重心過渡到源頭治理
為進一步提升成都“清新氣質”,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把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作為全系統推進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一號工程”。近期,該局成立了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提升“一號工程”領導小組,圍繞群眾最關心的空氣質量聚力攻堅。
具體而言,要把治理重心從末端治理過渡到源頭治理上,以結構調整為導向,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我們將重點放在矛盾突出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和用地結構四個方面。”對此,要大力推動落后產能、過剩產能淘汰退出和外遷調整,推進傳統行業綠色轉型和升級改造;充分發揮水電資源優勢,鼓勵企業實施電能替代;大力推動“公轉鐵”,提高鐵路在大宗物資運輸中的比重;提高新能源消費比重,加快新能源車推廣應用和老舊車輛淘汰;嚴格執行“三線一單”要求,合理空間布局,規劃建設通風廊道。
治水:確保錦江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目前我們正在加快編制‘十四五’水生態保護規劃,2021年將圍繞鞏固提升治理成果這個目標,持續打好錦江流域水生態治理攻堅戰,確保錦江水質穩定達標,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具體來說,將制訂實施錦江流域水質鞏固提升工作方案,從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完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源頭管控和執法監管等方面細化提升措施和任務,明確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確保錦江流域水質穩定達標、持續改善。
緊盯強弱項補短板,加快推進污水溢流突出問題整改。“實施繞城內污水處理專項行動,完成繞城內排水管網及排水戶排查和病害治理,提高污水有效收集率。”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減排:加快編制市級碳達峰行動方案
為滿足市民對成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上述負責人還表示,成都將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加快編制市級碳達峰行動方案,力爭在全省全國率先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具體而言,要高位推進碳達峰頂層設計。加強碳排放峰值、時序和路徑的研判分析,系統謀劃、加快編制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將其作為未來落實碳達峰目標的總綱,通過達峰倒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特別是能源結構加快轉型。
要著力構建內聯外動工作格局。推動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部門協同編制和實施本領域達峰行動專項方案,探索應對氣候變化與環評、排污許可、環保督察等方面的融合,全面構建源頭管控、政策協同、部門聯動工作機制。
連線代表委員
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為成都人的幸福生活“加碼”
今年,成都“上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提到,將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使人人都享有生態綠色、文明和諧的宜居環境。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治理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許強對此尤為關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許強談道,這將為成都人的幸福生活“加碼”。
“生態惠民示范工程內容太豐富了。”許強感嘆,這個工程不僅涵蓋生態保護層面,還涵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層面。他認為,“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景更美”的內在意義就是讓老百姓在成都生活得更幸福。
“‘生態惠民示范工程’不只是一個美好目標,還是一個可量化、可考核的指標。”許強說,這個工程運用大量的數據來闡明成都將來的遠景規劃,這完全是百姓憧憬的愿景,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實踐不僅提高成都的幸福指數,還將增強成都的對外吸引力。
生態惠民示范工程
成都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致力營造生態惠民場景,使人人都享有生態綠色、文明和諧的宜居環境。
到“十四五”末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景更美,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并穩定提升,山水呼應、城園相融的城市輪廓逐步顯現,綠道藍網、天朗氣清的城市形態基本形成,讓市民在大都市就能望見雪山、漫步綠道、親近自然。
錦城藍天
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到2025年中心城區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0%,中心城區綠色交通分擔率達70%。
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和綠色施工,到2025年裝配率達到50%以上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40%。
到202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PM2.5年平均濃度小于38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今年,PM2.5年平均濃度不高于3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達到78%。
青山映城
到2025年,龍門山修復大熊貓棲息地30萬畝、龍泉山增綠增景25萬畝,建設“東部森林”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1%。
今年,天府綠道建設突破5000公里,貫通環線100公里一級綠道,完成6條重點濱水慢行街打造,新增綠地1800公頃,完成立體綠化20萬平方米。
綠水藍網
到2025年,打造1000公里“天府藍網”,重點湖泊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8%,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3%,消除黑臭水體。
今年,建設“天府藍網”100公里示范項目,完成中心城區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治理500公里,三大流域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0%以上。
天府凈土
到2025年,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城鎮和農村集中居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2%。
今年,計劃建成高標準農田28.8萬畝,實現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9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0%以上,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五綠潤城
到2025年,建成天府綠道超過10000公里,新增立體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打造公園小區1000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花卉彩葉植物覆蓋率達到30%。
今年,打造“回家的路”1000條,創建公園城市示范街區35個、公園社區50個,打造1000個新科技新消費美好生活示范體驗場景。
寧靜蓉城
建設全市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開展“安靜小區”試點,嚴格查處噪聲擾民行為。(成都日報記者 繆夢羽 實習記者 楊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