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受訪人提供 |
人民網成都2月1日電 (王軍)近日,四川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成都開幕。四川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提出了“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促進四川‘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四川是天府之國,但也是我國自然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亟需通過科技創新,增強災害預警能力,提升老百姓面對自然災害的安全感。”王暾建議,推動災害預警率先在四川成為基本公共服務,推動“四川智造”“成都智造”災害預警成果轉化,從單一地震預警向多災種預警延伸,提升四川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川省政府辦公廳2016年下發了《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自2017年至今,四川已經初步形成以成都為中心,綿陽、德陽、瀘州、廣元等市產業園區為載體的“一中心四基地”發展布局,初步形成應急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王暾認為,除了在頂層設計、產業規劃、產業基礎方面的優勢外,四川還在災害預警成果、人才、平臺、應用、品牌上具有突出的先發優勢。四川在該領域現有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大學“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等專業科研機構,以及國內相關領域的頂尖領軍人才。
據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了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成果,并從地震預警向多災種預警延伸,組建了全國首個多災種預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構建了涵蓋“天-空-地-地下”20種立體數據源的多災種預警系統。截至2021年1月,該系統已預警127次自然災害,包括破壞性地震、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王暾認為,預警能力和普及度還有待提升,建議推進政府與社會科技力量共建多災種預警系統,提升災害預警和應急能力;推動災害預警在四川率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十四五”期間推動中小學、社區、化工廠等災害風險高發區全面應用災害預警;搭建全球災害預警行業交流平臺,建立以四川為基地的災害預警產業集群,推進災害預警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