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能在家門口的公司上班,中秋節也可以陪在家人身邊,團團圓圓的同時就能掙錢過上好日子啦!”說起今年中秋節,宜賓市南溪區大廟村村民周楊林掩不住臉上的喜悅。
周楊林所在的大廟村地處宜賓市南溪區東南部,當年是周邊出名的建制貧困村。貧困的是經濟狀況,但這里卻有著豐富的雷竹、玫瑰等農業資源。
宜賓市南溪區稅務部門找準幫扶發力點,發揮經濟領域聯系廣泛和大數據平臺優勢,與村“兩委”攜手配合,通過數據篩選,幫助引進成都市天盈公司,與鎮、村聯合成立川府菜園餐飲公司,發展脫貧奔康產業。
稅務部門幫助出謀劃策,引導村委會面向全國公開出讓鄉村振興示范片整體經營權,僅此一項村集體收入增加30萬元,昔日窮山村“活”了起來, 2020年成功蛻變為鄉村振興示范村。部分村民們也像周楊林一樣到家門口的公司上班,每月能拿到一千多元工資的同時,還能在村集體經營利潤中按入股比例分紅,日子紅火起來,再也不用離鄉打工、背負思鄉之苦了。
“能在家門口就業,與親人守候心里更踏實。”周楊林說。
不止是大廟村、不止周楊林,更多像周楊林一樣的群眾找到在家賺錢的門路。截至今年,四川稅務系統已參與幫助41個貧困縣摘帽、538個貧困村退出貧困序列、12萬余名群眾脫貧。
彎彎山路,擋不住稅務扶貧干部中秋慰問的腳步。
“小郝來啦……”李繼成老人邊跟郝兆震打著招呼,邊告訴自己老伴。中秋節前兩天,營山縣稅務干部郝兆震專門趕到40多里外的駱市鎮望君村,把月餅、食用油和大米送到幫扶對象李繼成家中。
單位對幫扶工作的重視,幫扶干部用心付出,李繼成也通過發展種植、養殖、入股產業園等方式,人均收入五千多元,和村里其他貧困戶一樣摘掉貧困的“帽子”。今年,郝兆震又自掏腰包為李繼成老兩口買雞苗、買菜籽、買肥料,幫他們收玉米、收花生,把幫扶之路踩得越來越實。
把扶貧當成主業干,把幫扶對象當成親人交,郝兆震與老人結下深厚感情。李繼成把郝兆震當成自己的“親孫子”,郝兆震也樂得認這個“李爺爺”。
心里裝著貧困群眾,肩上挑起扶貧重擔,無數像郝兆震一樣的扶貧干部共同繪就了稅務幫扶的場景圖。脫貧攻堅以來,四川稅務系統高標準、嚴要求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1713人,扶貧干部沉下去、扎實干,用實際行動和赤誠奉獻踐行責任擔當,用心溫暖遠山的鄉親。
“媽,我們中秋要回老家啦!”節前,國家稅務總局廣元市稅務局干部張丹丹撥通河北老家的電話,把中秋回家團圓的消息告訴千里之外的父母。
張丹丹已在廣元工作了十年,雖然已經在當地成婚生子,但每年回河北老家探望父母仍是他們一家三口的重要內容。去年練兵比武集訓、今年的疫情防控和崗位上繁忙的工作,打破了張丹丹回老家的節奏,連續兩年沒能和父母好好團聚了。
收起對父母的思念,張丹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面對今年的疫情,她參加廣元市利州區組織的社區疫情防控突擊隊,抓消毒、抓排查、抓防控……她變成防疫一線的“女漢子”。抽調參加上級局專項工作,她學政策、勤鉆研、促落實……連續工作三個月,只為了保障國家減稅降費優惠政策和支持抗疫與服務發展的各項政策扎扎實實地落地到位。
“我是家庭的一份子,更是單位的一員。只有把本職工作做好,把手頭的事情做完,才會有心思回家,才能更好地與家人團圓。”丹丹說。
付出得到收獲,等待也是值得。張丹丹終于要踏上回老家的幸福之旅。“真得勁兒!(真好)”聊起即將開啟的中秋團圓行程,張丹丹調皮地用河北方言說。(吳杰 王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