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大巴山,翠綠一層濃似一層。萬源市青花鎮方家梁村,漫山遍野的獼猴桃掛滿枝頭,采摘體驗的城里人在綠蔭中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收獲獼猴桃的鄉親們遍布山野,他們哼著小調,豐收的喜悅溢滿臉上。
自2016年以來,萬源市委組織部定點幫扶青花鎮柳花坪村和方家梁村,幫助90戶貧困戶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在全國脫貧攻堅普查驗收中,兩個貧困村以高標準的脫貧成效順利通過驗收。
“吳書記,我們村都脫貧了,普查也整完了,你咋還沒走呢?”
“還早。”第一書記吳文千幫忙卸下滿滿一筐獼猴桃,他心里清楚,要確保穩定脫貧,身上的擔子還不能卸,未來接續鄉村振興的路依然艱巨且漫長……
“這個書記真不簡單”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脫貧看黨員,黨員帶頭看干部。這里說的“干部”特指駐村干部。2014年以來,萬源市陸續選派3個批次共計1743名駐村干部投身脫貧攻堅一線。他們很多都沒有級別,沒有高大上的光環,往往是一個草帽、一個挎包、一雙運動鞋、一輛摩托車包打天下,被戲稱為堂堂“正村級”干部。
就是這些“正村級”干部,吃住在村,奉獻在村,一步一個腳印開辟出群眾脫貧致富路,一針一線繡出了鄉村振興圖。
“感謝組織的信任和培養!感謝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全市組織工作會議上,青花鎮方家梁村黨支部書記廖厚倫作為優秀村支部書記代表上臺發言,“在此,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搭檔——吳文千同志!”
吳文千何許人也?這要追溯到三四年前。
那是一個夏天,稻浪起伏,一片金黃,谷穗飄香,萬源大地上脫貧攻堅鏖戰正酣。因為臨時人事變動,青花鎮方家梁村第一書記出現空缺。市委組織部堅持“把最精干的力量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在部機關立即發起“競聘上崗”。
“吳文千,專業匹配92分,崗位匹配90分,能力匹配94分,綜合得分92分,排名第一!”時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蒲智慧在干部職工大會上宣布競聘結果。
經過三輪角逐,市委組織部干部吳文千走馬上任,開啟了“奔走”模式。
方家梁村黨支部曾是四川省委組織部督導整改的后進村,多年來沒有發展一名黨員,沒有引進一家企業……作為村黨組織第一負責人,吳文千眉頭緊皺。
斷病斷因,治病治根,支部弱則抓黨建,這是精準扶貧的核心要義。吳文千充分發揮市委組織部行業優勢,在“黨建績效指數”上苦下功夫。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他隨即摸清了方家梁村黨支部的“家底”——中共黨員19名,60歲以上的8名,點狀分布在3個社。每逢“黨員活動日”,“我在挖地”“我要趕場”等等“請假”電話紛至沓來,連哄帶騙也僅能到位十之五六。
請不進來,為何不走出去?吳文千創新“黨員活動日”形式,將“陣地戰”變為“游擊戰”。
廖貴德,1938年生,是一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見證者。因為身體原因,在參加黨組織集體活動時,通常是有心無力。
萬源市青花鎮方家梁村第一書記吳文千(左)正在開展季度遍訪。作者供圖
吳文千將“黨員活動日”集體學習與“農民夜校”合并舉辦,地點就設在廖貴德家的院壩內。邀請廖貴德講了一堂題為“我黨的光榮傳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特別黨課,大家聽得意猶未盡。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有人打趣道。
類似的群體活動,吳文千在主題、形式上不斷求新求變,還融入產業經濟、制茶工藝等內容,大家是絡繹不絕,連隔壁村的群眾也來“湊熱鬧”。
然而,吳文千并不滿足于此。一場更深層次的“變革”正在他腦中醞釀……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讓吳文千找到了著力點。
他組織村“兩委”、致富帶頭人和村民代表等進行會商,研究制定“干部群眾量化積分管理辦法”,致力提升群眾內生動力,破除“等靠要”思想。
“我覺得應該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脫貧攻堅的占比要提高一點。”
“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都要參加評議,而且村民代表不能保持不變。”
“有獎就有懲,懲罰的規定要再細化,方便操作。”
……
村民大會上,干部群眾你一言我一言,場面十分熱烈。方家梁村“干部群眾量化積分管理辦法”最終定稿并高票過會。一場以精準脫貧為主線,融合了自力更生、環境整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基層治理變革開始上演。
“這個書記真不簡單!”群眾紛紛點贊。
“現在老百姓的變化太大了!”支部書記廖厚倫興奮地說道,“以前大家為了低保和公益性崗位爭得面紅耳赤,現在我只需說一句——拿積分說話,問題就迎刃而解。”
在吳文千的帶領下,方家梁村黨支部“標準黨建”“惠民黨建”“富民黨建”等亮點紛呈,戰斗堡壘作用凸顯,重新贏得了村民認可。
“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來了”
山高、坡陡、谷深,勾勒出柳花坪村最原始的“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多少年來,一直困擾并制約著世代散居在這里欲想“靠山吃山”的人們,只能望山興嘆。走不出大山的他們,靠在僅有的一分水田和一分薄地上奮力拼爭,終究也沒能擺脫那靠天收成的貧困窘境,人們被頭上的大山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一方水土根本就養不起一方人”的心痛現實,就這樣延續了一年又一年……
一條水泥路對于很多地方可能根本不算什么,可是對于柳花坪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子來說,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任憑這大山之中水流潺潺,青竹翠影,卻沒有多少人能夠看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這路況讓人十分惱火”,熊琦回憶剛到柳花坪村的情景感慨萬分。
“熊琦,柳花坪村基礎設施薄弱,既然我們組織部派你去做駐村工作,你就要為群眾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大刀闊斧的去干,有什么困難及時報告,不要辜負組織部和當地老百姓對你的期望!”時任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國洲語重心長地囑托。
2018年,熊琦被派去當柳花坪村的第一書記,他這一走,不僅是帶著市委組織部的任務還帶著柳花坪村的希望而去的,他的內心很矛盾。
路怎么修,橋怎么搭,資金怎么來?這些問題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不自覺的浮上熊琦的腦海。
萬源市青花鎮柳花坪村棗壩河涵橋即將建成通車。作者供圖
讓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這是熊琦的目標。于是他開始每天奔走在鄉村的各個大路小路,思考著哪些路可以直接鋪設水泥路,哪些路需要改道,哪些路需要占地。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熊琦對路況有了充分的了解,開始號召柳花坪村的男女老少為架橋鋪路做好準備工作。
2018年秋天快結束的時候青花鎮柳花坪村公路改善工程及棗壩河涵橋新建工程正式啟動。
施工隊迅速搭建活動板房和帳篷,一旁的村民們也趕來幫忙,一個個都欣喜萬分,端茶遞水。第二天正式開工,雖然已是深秋,還是有幾個工人光著膀子,黝黑的皮膚結實的肌肉顯得格外有力,“一二,一二”粗獷的號子聲從喉嚨噴薄而出,他們正在將一塊巨石從排水溝移除,還有一些工人輪著小錘在鋪設碎石,拌水泥的工人似乎永遠都在嫌棄攪拌機轉動太慢。
小孩放學后,總要來這里看看熱鬧,圍繞著挖掘機指指點點,嘻嘻哈哈;大人們干活前,也總要跟工人們說些個客套話或請他們點上一根煙。
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但是群眾修路的熱情不減!越來越多的村民積極配合工程隊修路擴路,修到誰家門口還主動地為施工隊伍端茶送水,出人出力。
“搶抓進度的同時,也一定要確保工程質量,這是民生工程,不能馬虎”,作為第一書記,熊琦始終將部領導的囑托牢記在心。
“水泥標號不夠”“路基厚度是不是還差點”“錯車道再弄寬點”……修路現場也是熊琦和施工隊斗爭的戰場。“老百姓還要靠這條路脫貧致富呢,一定要整好。”熊琦堅定地說道。
2019年初,最后一塊木板從水泥路上移開,路面硬化全部完工,也標志著柳花坪村公路全線貫通。
走在霍家坪新修的水泥路上,熊琦跺了跺腳下的水泥路,自豪地告訴到村幫扶的部機關“娘家人”,“霍家坪是柳花坪村海拔最高、離鎮上最遠的一個組,這里能通水泥路以前想都不敢想,現在水泥路修到家門口來了,老百姓很高興也很感謝我們!”
路連通了,更重要的是人心相通了。水、電、通訊等問題也得到快速解決。人居環境改善、廁所革命、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改造一系列組合拳強勢出擊,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2018年7月開始,組織部開展“群眾微心愿,干部大行動”活動,在方家梁和柳花坪村相繼協調各部門鋪設飲用水管道60余公里,新建人畜飲水池3口,整治維修山坪塘2處,切實解決600余人安全飲水問題,升級改造農村電網14.3公里,協調資金新建衛生室和文化室,配備基礎醫療設備、藥具和圖書2萬余冊。
“一謝共產黨,精準脫貧政策好;二謝共產黨,結對幫扶辦法妙;三謝共產黨,規劃到戶摘窮帽;……十謝共產黨,脫貧奔康樂道遙”。貧困戶廖雙德在自家墻上寫下“十謝黨恩”順口溜,由衷表達脫貧奔康的真性情。
“山里飛出個‘羊’狀元”
大年三十,天氣異常寒冷。
“看樣子是注定不能去探望那一圈新生的羊崽了。”待在家中的市委組織部“5+2”幫扶辦負責人李帥心里犯了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道路封閉,哪里也去不了。
無法預測疫情何時結束,李帥每天只能刷著手機了解疫情,小心翼翼地熬著日子。在那段灰蒙蒙的日子里,他想念著方家梁村口邊即將盛開的野櫻花,想念著村里那一片清脆李子林,也想念著聯系戶曹明顯那一群剛出生的小羊。
萬源位于大巴山腹心地帶,幅員遼闊,植被豐富,水草豐茂,非常適合養羊。市委組織部在聯系幫扶工作中,非常注重發揮退役軍人在脫貧攻堅中作用,在組織部幫扶干部的“勸說”下,青花鎮干溪溝退役軍人曹顯明決定回鄉養羊。通過部辦公室的幫助,曹顯明很快申請到3萬元小額扶貧信貸支持,這個“羊秀才”便如火如荼開始了養羊事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底,曹顯明的羊不僅出欄50多只,還存欄種、小羊50多只,當年銷售收入4萬余元,獲得純利潤近2萬元。2019年,曹顯明將山羊規模擴大到了200多只,同時養了土雞100多只、蜜蜂20來桶,家庭收入隨之翻番。借助易地扶貧搬遷,曹顯明一家搬進了山腳下的新房,日子愈加紅火。
然而,產業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
七月中旬,連日的高溫天氣,曹顯明的羊出了狀況。
第一書記吳文千知道這個情況后,立刻向部領導匯報,并火速趕到曹顯明家中。“先讓方家梁村最近的獸醫趕過去,我馬上聯系市防疫站的同志到曹顯明家進行會診。”分管副部長劉大松親自進行安排。
萬源市青花鎮方家梁村村民自建羊舍。作者供圖
因為處置及時,僅損失山羊2只,在市委組織部的協調下,曹顯明也拿到養殖保險2000多元。
經過這次教訓,曹顯明深知致富不易,也很感謝組織部的同志們為他的事忙前忙后,下定決心要把羊養好,不讓大家失望。
落日的余暉下,曹顯明手里拿著羊鞭,坐在石頭上,心里若有所思:“黨的政策好,如今我是富起來了,可是鄉親們的日子還是很惱火,這個貧困村的帽子還沒有摘,我也得出一份力啊。”
他站了起來,望向遠方,心里有了主意。
曹顯明第二天就撥打了李帥的電話,說想幫助鄉親們一起養羊發展產業,自己可以提供技術和種羊,希望開個動員大會。
這與市委組織部的幫扶思路不謀而合。動員大會,技術培訓,接羊送羊……一系列活動鋪天蓋地展開。
不久,依托養羊產業,村里的集體經濟又增添了新成員,帶動很多外出務工的人回來學習養羊技術,一起發展產業。
如今曹顯明成了養羊狀元,致富能人,通過產業扶貧微講堂,講述山羊、中蜂、土雞養殖技術及有關問題,以技術、資金、勞務等方式帶動40余戶貧困戶順利脫貧,被表彰為省“脫貧致富光榮戶”。
近年,市委組織部通過開展“金鳳回引”行動,回引優秀農民工100多人返鄉創業,分別在兩個聯系貧困村興辦家庭農場、中藥材基地等產業項目20余個,年產值達100余萬元;培養科技明白人50人、培育發家示范戶20戶、培樹產業基地群5個,其中培育5戶養殖規模達到生豬200余頭、巴山土雞2000余只,帶動周邊貧困戶增收50余萬元。
“誰幫誰還不好說哦。”
“愛心幫扶‘五個一’是指同吃1頓飯、同整理1次家務、同打掃1次衛生、開展1次交心談心活動、做1件好事……”在“黨員活動日”,機關支部書記王禮芳正在布置幫扶工作。
其實,“愛心幫扶日”是市委組織部牽頭制定的一項重要制度。作為全市幫扶工作的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也是一個普通的定點幫扶單位。全體組工干部把結對幫扶當作主責主業來抓,幫著幫著,有的成了貧困戶的朋友,有的還成了貧困戶的親人。
“建檔立卡以來,總體生產生活狀況有什么變化?”
“變化大哦,現在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路通到了家門口,吃的是自來水,有困難還可以找兵娃子,比自己的親兒子還親。”大嗓門貧困戶楊志益向國家脫貧攻堅普查組說道。他口中的“兵娃子”就是市委黨建辦主任張從兵。
兩年前,楊志益還是村里出了名的“杠精”。74歲的他是軍人出身,性格耿直脾氣倔,說話直杠杠容易傷人,與村“兩委”、左鄰右舍不很和睦。他雖然脫貧了,但是對幫扶工作很不滿意。了解情況的干部都對他“望而卻步”。
“我來!那個老爺子一臉慈祥,我就不信會油鹽不進。”張從兵主動提出幫扶楊志益。
為拿下這個“山頭”,張從兵隔三岔五就來到楊志益家里,周末直接“駐扎”下來,與他同吃同住同勞動。
“楊叔這個人沒得壞心眼,并不是天生對我們有意見。只是因為他常年獨居,又因為十多年前的一次土地糾紛和大家‘結下了梁子’,心里不痛快。”經過多方了解,張從兵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
他找到村干部、鄰居等當事人,扮演“和事佬”組織了幾次“四方會談”,解決了問題,打開了心結。
“兵娃子會點穴,我就被點到了。”楊志益笑著說,“我服他,這么多年沒得人聽我說話,他經常過來跟我擺龍門陣,我現在對幫扶工作非常滿意。”
市委組織部幫扶責任人張從兵與貧困戶商討茶葉種植項目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在幫扶過程中,市委組織部干部職工特別注重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
“下雨天,院壩到處都是泥巴。”柳花坪村曾家坪組貧困戶寇紹光身患腿疾,行動多有不便。
拉水泥、運沙子、和砂漿,不到半天功夫,寇紹光屋旁的院壩便完成硬化。這位既當設計員又當施工員的幫扶干部,就是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大松。
“哈哈哈,現在劉部長停車也方便些嘛。”寇紹光開著玩笑說,“他水都沒喝一口就回去了,一點架子都沒得,真是人民的好干部!”
干字當頭,實字當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只是一句口號,幫到心坎上方能贏得群眾真心擁戴。
“黨支部標準工作法‘五個基本’是什么?”
“這個問題好簡單,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陣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該你喝了!”
“那你曉不曉得黨支部標準工作法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叫標準工作法?”
“這個我真不知道,你講課,我喝酒!”
……
這段“把酒話黨建”的趣談發生在方家梁村貧困戶蒲文昕家中。她的父親叫蒲剛浪,是一名中共黨員。幫扶責任人是市委組織部正科級干部高繼兵。兩名黨員之間擦出了友誼的火花,上演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動人一幕。
“我跟他談黨建、談理想,他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心靈歸屬;向他提供務工信息,鼓勵他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去創業奮斗,他欣然接受。”高繼兵笑著說,“其實誰幫誰還不好說哦,我經常下到農村基層找靈感,老百姓樸實無華的言行跟我提供了好思路、好點子,我還要感謝他們的‘幫扶’呢”!
作者簡介:
張從兵:萬源市委黨建辦主任
李帥:萬源市委組織部幫扶辦負責人
蔣鑫、趙嘯云:萬源市委組織部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