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五十三歲這一年,村上的基礎設施修建的完備了,產業發展也越來越好,走入農家,幾乎每一戶都會熱情的叫一聲:“王書記家里吃飯啊。”他笑呵呵的回應。可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一年,他的兒子正在讀大三,每年要付兩萬多的學費。他的岳父因為癌癥,在重癥監護室里,靠著氧氣機維持生命。母親骨折,三根腳趾折斷,正等人伺候。醫藥費用像雪花般涌向他,生活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碾壓著他,他并沒有投降……
王書記五十三歲了,知天命的年紀。四十九歲時,他決定下鄉扶貧,那是2015年,先在觀橋鎮平安村。2017年6月又到八洞,扶貧的村叫做天宮堂村,有65戶貧困戶,貧困人口總計165人。
三年來,天宮堂村的貧困戶在他組織的幫扶工作下脫了貧,有些人等到了同奔小康的2020年,有些人沒等到,貧困戶人數自然的增減里,他過了五十歲、五十一歲、五十二歲,又迎來五十三歲,天宮堂村的產業發展也在他的見證下開花結果。
修通大路,讓種下的東西賣出去,產業發展才有奔頭
剛到村那會,村上有什么產業呢?當時發展的產業一句話就能說完——優質糧油。產業發展還是沒能脫離傳統種植的束縛,天宮堂村溝長田窄,也不適合大機械化作業,產業發展中,人力成本太過高昂。種一季糧食,刨除成本后,農民純收益特別低。
到村的第一天,那是2017年的7月1日,他記得特別清楚。到村后,他先給村干部算了一筆經濟賬,以當地最主要的作物谷子來計算,一畝地兩斤谷種,一斤谷種50元,成本劃下來100元;水費60元,打兩次藥五十塊。這是賬目上可見的支出,一畝地已經劃到210元。人力成本更加高,一個人自種,純手工,一畝地要兩天,收割更費事,割谷子、曬谷子、打谷子,一套流程算下來平均要攤4個工。收成呢?4個月時間,管理的好,畝產1000斤,一斤一塊錢。明面上的支出和人力成本一除,種一季莊稼管理的不好還要虧本。
在坐的村干部都是老農民,這個賬他們也會算,可沒有人帶頭,也不知道該發展什么?這種壓抑又看不到希望的境地壓迫的他喘不過氣,王書記知道,要想改變這種境況,就得讓他們瞧見希望,希望在哪里?彼時他也不知道,硬著頭皮做吧。王書記說:“既然不知道做什么,先修路。”
路從主干道開始修起,幾年下來,全村的社道路全部通了,進行了硬化,到村的主干道從2.5你拓寬至4.5米,村產業生產道路修通了兩條,山梁上修建起了蓄水池。
上山作業道修好的那天,他帶著工作隊去現場查看,一起走走這條集資修建起的道路,走在路上,他驚訝的發現,村民已經開著自家的旋耕機上了山,荒地正在被翻耕,茅草和腐殖質被新翻起的土蓋在下面,他對工作隊的小伙子們說,“這地明年一定會高產,真肥。”
因勢利導,探索產業發展
他見過太多產業發展失敗的案例,2000年的木耳,后來的香菇,再后來的香水梨,都是熱火朝天的干一陣,很快又消了煙火。
這些產業,無一例外都是盲目跟風的結果。他常常自嘲說:“三十歲時做事恨不得明天就見效,現在過了五十歲,反倒是不急了,如果用五年、十年能做好一件事,那樣也很偉大。”這話映襯在他引導產業發展上,就是特別慎重。
剛到村時,村民不愿意放棄傳統農作物的種植,他就在提升土地效率上下功夫。產業發展的好,首要的一條就是,人歇地不歇,充分利用好土地,讓田土四季都有產出。在多方考察后,他引入了榨菜種植,榨菜是高產的作物,且可以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稻田。既保證了傳統作物種植不受影響,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還增加了農戶收入,實現產業發展的“一石三鳥。”
2018年天宮堂村種植榨菜350余畝,2019年400余畝,實現農戶增收,每戶至少400元的目標。
“短平快”產業農戶見到了收益,長效發展產業又該怎么做呢?2017年下半年,一名叫做陳華云的黨員引起了他的注意。陳華云有能力,有經驗,也肯干,缺少的只是一個引路人。
2017年,在多次考察后,他帶著陳華云到北川引進了優質鳳凰李和冰糖李,樹種上后,他現場走了一圈,地廣樹稀,土地利用率太低,一圈沒走完,腦海里又有了規劃。第二天他就帶著陳華云又到了北川,引進芍藥套種于行間。芍藥屬于高產作物,但見效時間長,需要三到四年,如何維持住日常管理又成了王書記思考的方向。
2018年,王書記經過多方考察比較,讓陳華云在芍藥和李子的間距里栽上高產日本茄子,當年實現畝收入八千余元。
用種植蔬菜攤平管理成本,芍藥實現短期增收,李子長效發展。在王書記的努力下,天宮堂村形成了一套可以復制的產業發展經驗,到2020年,全村發展鳳凰李100余畝。
工作三十二年,兜兜轉轉離不開的還是農村
生于村,長于村,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圍繞著三農工作在開展,生活在他這兒像是轉了一個圈,臨退休,坐過幾年辦公室后,又回到了農村。
1989年從綿陽水電校畢業后,分配到縣上的一個中型水庫管理單位工作,管水管工程維修,住處在一道灣里,單位修的小平房,距離最近的場鎮叫龍井,7公里半。住處附近就是一大片的柚子林,環境和老家很像,連路也差不多,全是泥巴路,一點水泥的路面也見不到。
當時專業技師少,人都是連軸轉,就算沒事做的時候也要常駐扎在工作地點。
“那會好幾個月都回不了家,別看是一個縣城的,車少,老家的路也不通,回去一趟轉好幾次車。”休班時他無處可去,要么和同事步行到大路上坐車去龍井場鎮趕集,要么就坐在屋子前看著柚子林發呆。偶爾朋友來看望自己,水庫上的年輕人都組織起來,喝酒,一碗酒輪著喝,一人一口。
“這樣的日子過了將近十年,按說好不容易從村里走出來了,不應該再回去,可是坐了幾年辦公室,還是覺得不得勁,所以2015年又申請下鄉。”下鄉的日子,他習慣早起,沿著村道路走一圈,一順的水泥路面在眼前彎彎繞繞,拐進了農戶的家里,他順著道路,不設目的地,走到哪里算哪里,遇見了人就說說話。
“在村上,心總是定的,不存在著浪費時間的說法,沒事做的時候,就去給農戶做事,種莊稼我可是一把好手,插秧、割麥、挑糞、種菜都做的來。”除開主持全村的脫貧工作外,他還單獨幫扶了一戶,戶主叫吳良瓊,就一個老太婆在家,沒事的時候,就跑去給吳良瓊種莊稼,給藤椒修剪枝條、替玉米地除草、給南瓜灌糞水、夏收時又收麥子,什么都能做。
“就是現在不興撿狗糞,我小時候撿狗糞可是一把好手。”說到過去的事情,他滿面回味,一臉幸福。
因此2017年他兩年第一書記的任期到后,又瞞著朋友提交了申請。“事后自己都想不明白原因,可就是申請了。”日升月落,日子就這么過去了,一晃,又是三年。
把村子當做家,村民成親人
扶貧五年,他真正做到了扶貧一方,扎根在一方。在做貧困戶工作時,在走入一戶戶貧困家庭后,他常常會想起老家的父母,他做通了三十多戶貧困戶的工作,改建了住房,父母在老家卻仍然住的土坯房。他每周至少五天待在村里,陪著貧困戶嘮家常,卻常常兩三個月才能回家看一次父母。
五十三歲這一年,村上的基礎設施修建的完備了,產業發展也越來越好,走入農家,幾乎每一戶都會熱情的叫一聲“王書記家里吃飯啊。”他笑呵呵的回應。
可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一年,他的兒子正在讀大三,每年要付兩萬多的學費。他的岳父因為癌癥,在重癥監護室里,靠著氧氣機維持生命。母親骨折,三根腳趾折斷,正等人伺候。醫藥費用像雪花般涌向他,生活的壓力無時無刻不在碾壓著他,他并沒有投降。
老友勸他,五十三歲了,消停點吧,給組織部說一下,退到二線,也方便照顧家人,這個歲數了還要折騰什么?
他不答,生硬的轉換話題,他告訴老友說:“其實覺得哪里都好,每個人為了生存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相處模式,只是性格理想不同罷了。”
其實還有半句話他沒有說出來,那是他在網上看下的,自己很喜歡就記下來了,他覺得那一句最能說明他的心情:“這兒的天很藍,藍天下的人很勇敢。”
他愛這片土地,愛這片土地上人情厚實的人民。王書記全名王開宗,六零后,吃過常人未受的苦,也一步步見證了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成長和發展。
作者簡介:
陳亮,綿陽市三臺縣人民檢察院干警、八洞鎮天宮堂村駐村工作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