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已將兒童和孕婦定義為新冠病毒易感人群。在這個防疫的特殊時期,如何做好各個方面的防護工作,讓孩子免于感染或者降低孩子感染發生的風險?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組織該院專家共同編寫了針對兒童新型冠狀病毒防護的科普小手冊,為家長提供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
兒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特點有哪些?
成人感染新冠病毒的臨床表現是發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兒童則是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精神不佳等。
兒童發熱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比如病毒、細菌、真菌或是支原體等病原的感染,除發熱外,還可以表現為咳嗽、流涕、嘔吐、腹瀉等癥狀。
對于普通患兒而言,對癥治療、積極控制感染即可;而對于慢性疾病患兒而言,其機體免疫低,感染不易控制,還有可能誘發原發疾病反復,則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
如果小朋友發熱了,不要緊張,我們首先要做退熱處理。體溫低于38.5℃時,可以適當減少衣被、溫水擦浴,多喝溫開水,補充水分,進行物理降溫;體溫超過38.5℃時,尤其是有高熱驚厥病史患兒,需要即時口服退熱藥物。
如果患兒出現持續高熱不退、抽搐、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脫水等表現,這種情況十分危險,一定要立即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患兒情況,完善血常規、病原學等檢查,明確病因進行相應治療。
感染新冠病毒與流行性感冒的區別
流行性感冒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適,體溫可高達39.0℃-40.0℃,可伴有畏寒、寒戰,常有咽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多伴乏力、食欲減退、面部潮紅、眼結膜充血,部分兒童有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多于發病后3-4天體溫恢復正常,全身癥狀好轉,但咳嗽等癥狀會持續1-2周。流感可以并發肺炎、心臟、神經系統損害,但總體預后良好。
兒童冠狀病毒感染特點尚沒有大樣本的臨床資料,但根據現有臨床病例資料提示發病初期與流感類似,嬰幼兒癥狀可不明顯,很容易混淆。
兒童什么情況應該就醫?手冊提出:疫情期間,3個月以內的嬰兒尤其是新生兒,如果出現發熱,特別是持續高熱時應當及時就醫排查。3-6個月的嬰兒如果高熱,體溫超過39℃,退熱藥效果不佳時要及時就醫;如果只是低熱則可以居家觀察。對于6個月-2歲兒童來說,如果發熱、咳嗽,無流行病學病史,精神狀態好,可居家觀察。如果懷疑為密切接觸者,則要去醫院進行排查。需要提醒的是,任何年齡患兒出現持續發熱超過3天,或可追溯到流行病學病史,或呼吸道癥狀加重時須立即就醫。吳敏 記者 余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