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個子不高,說話聲音不大。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他守卡點、搞監控、促生產,日夜奮戰在防疫一線,群眾稱他是聯豐村的“拼命三郎”。他,就是聯豐村村委會代理主任、入黨積極分子何玉貴。
正月初一之前,像以往一樣,何玉貴同家人享受著春節難得的團聚。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節日的祥和,正月初二凌晨,鎮黨委政府召開疫情防控緊急會議,隨即聯豐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研究制定《疫情應急防控方案》,并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和代理村主任為雙組長的村疫情防控小組,開展返鄉人員排查、消毒劑噴灑、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等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入黨積極分子,何玉貴主動報名參加交通卡點值守,并被村黨支部安排負責其中一個干道卡點。為把口子“扎緊”,他自制《卡點值守規范》和《工作流程》,堅決防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出本村。冬季冷颼颼的風一陣緊過一陣,盡管有大衣、帳篷和取暖器御寒,可仍凍得人跺腳,但何玉貴毫無怨言,始終堅守卡點一線,從沒下過一次“火線”。后來,他索性將自己的私家車開到卡點,作為夜晚道路上的臨時阻攔桿,車子的后排也就成了他臨時休息的“床”。何玉貴常說,現在是疫情防控最關鍵的時刻,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組織需要的時候,越是困難就越應該向前。
疫情防控期間,一方面要減少村民外出,另一方面也要保證村民日常生活。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成了擺在聯豐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不讓村民外出購買日用品,群眾意見大,影響村里穩定。如果采取代購的方式,既可以減少人員流動,也能滿足群眾的日常生活所需。”經過多次思考,村“兩委”決定在村上推行生活物資代購制,就這樣,何玉貴成了村里的“代購員”和“快遞員”。
周玉蘭一家屬于返鄉人員,按照疫情防控規定,需在家自我隔離14天。就在居家隔離期間,周玉蘭生病了。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周玉蘭試著給何玉貴打了一個電話,請他幫忙代購藥品。電話剛打完才一會兒,何玉貴就將周玉蘭急需的藥品送到了家里。“起初擔心老何怕危險會推脫,沒想到他不僅買來了藥,而且還給我家送來了口罩,還宣傳了疫情防控知識,真是為老百姓著想。” 說起何玉貴,周玉蘭連連點贊。
聯豐村有近兩百畝青菜,當前正值上市的季節,但受此次疫情的影響,青菜銷路受阻。如果此時讓村民自發售賣,時間長不說,管控難度也將增大,若不盡快將成熟的青菜進行銷售,將加劇種植戶的損失,進而影響來年村民生產積極性。作為代理村主任,何玉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將群眾的損失降到最低,他多次與村支部書記謝廷遠商量對策,找到了青菜收購商。銷路解決了,村“兩委”又發動種植戶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用了4天時間對全村上百畝青菜進行集中采收,后又組織村上有車的老百姓成立了臨時運輸隊,將一千余噸青菜順利送往青菜加工廠。種植戶拿到售賣青菜的錢,紛紛夸贊村“兩委”有能力、有辦法。
防疫期間,何玉貴服從組織安排,積極擔當作為,并不只是他的一時表現,在平時,他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就是一個方法點子多、敢闖敢試的人。
聯豐村是遠近聞名的特色農業產業基地,有種植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傳統,以前大家都是單打獨斗、小打小鬧,每遇市場變化就提心吊膽,不到賣完最后一分地的菜,都不知道是虧是賺。現在,走進聯豐村,映入眼簾的是連片的蔬菜大棚、水果種植基地,有近百畝的青花椒種植園、青菜種植園、柑橘種植園……其中,青花椒種植園就是何玉貴用5年時間精心打造出來的。說起青花椒種植,何玉貴如數家珍,“現在本地青花椒的市場行情好,如果每棵樹按純收入20元計算,這六千多棵花椒樹豐產后至少每年會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但自己富不算富,大伙富才是真的富,在他的帶領下,如今周邊幾十戶村民跟著他一起干,大家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平常時刻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這是何玉貴的真實寫照。疫情防控仍在繼續,但何玉貴絲毫沒有放松,繼續堅守崗位,與村組干部一道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疫情防控、抓好農業生產……(馬安安 范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