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廣元昭化非遺:領略民間藝術的匠心傳承
春節期間,當人們踏入廣元昭化古城,便能被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散發的獨特魅力所吸引,這些非遺恰似熠熠生輝的珍寶,靜靜承載著歲月的悠悠記憶,淋漓盡致地彰顯著民間藝術的匠心傳承,生動展現出昭化人民的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大年初五,在昭化古城游客中心,一場由射箭提陽戲改編而來的《福佑安儺》正在精彩上演。臺下,觀眾們早已圍得滿滿當當,眼神中滿是期待。射箭提陽戲,作為中國傳統儺戲的重要一脈,宛如一部歷經歲月雕琢的史書,其傳承歷史源遠流長。它以獨特的藝術特征與豐富內涵,有著中國儺戲的“活化石”美譽。該劇目巧妙地分為天戲與地戲,將宗教元素與藝術表現完美融合,既留存著原始古樸的韻味,又獨具別樣的特色。臺下的觀眾們時而被精彩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時而又沉浸在故事的情節里,神情專注。
來自西安的游客劉紅陽感慨地說:“這射箭提陽戲啊,表演很精彩,看得人熱血沸騰。”
一大早,在古城的熱鬧集市上,薛氏糖畫的攤位前圍滿了人,孩子們眼睛緊緊盯著攤主手中的勺子。薛氏糖畫,僅憑一把勺子,就能在石板上繪就出各種晶瑩剔透、造型獨特的糖畫作品。
游客體驗糖畫制作。楊黎明攝
攤主手法嫻熟,只見勺子里的糖汁如細絲般落下,轉瞬之間,一個可愛的卡通形象便躍然“板”上。糖畫的題材廣泛,從小說戲曲中的經典人物,到充滿童趣的卡通形象,再到吉祥花果、飛禽走獸等。孩子們拿到糖畫后,迫不及待地舔上一口,臉上洋溢著甜蜜的笑容。
一位小朋友開心地說:“我最喜歡糖畫啦,又好看又好吃!”看似簡單的一幅糖畫,實則需歷經選糖、熬糖、化糖、畫糖等多個精細步驟,方能成就這道亦糖亦畫、可觀可食的街頭獨特景致。每一幅糖畫,都承載著昭化人童年的美好記憶,成為傳承傳統技藝的重要載體,讓人們在品味甜蜜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
夜幕降臨,在古城一間古色古香的茶館里,一場川北雷棚評書正在火熱進行。一張案桌、一塊醒木,便是表演者的全部道具。評書溯源唐代 “說話” 與明代 “評話”,在清代咸豐后盛極一時,歷史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是四川評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見表演者站在案桌后,一人分飾多角,時而慷慨激昂,時而輕聲細語,憑借一腔發出多調,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書中故事演繹得生動逼真,戲曲效果強烈。聽眾們圍坐在四周,有的手捧著茶杯,聽得入神,連茶水涼了都渾然不覺;有的則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臉上露出驚訝、喜悅等各種表情。看完表演,來自重慶的游客說:“聽這評書,就像親身經歷那些故事一樣,太精彩了!” (楊黎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