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來“春節文化之鄉”尋川味“中國年”
“太震撼了,沒想到在閬中古城過年有這么多民俗活動,和傳統的逛廟會完全不一樣。”1月29日農歷大年初一,來自甘肅隴南的游客張凱麗帶著一家五口早早地趕到古城中天樓,跟隨巡游隊伍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獨屬四川的年味。
走進古城核心區,大街小巷掛滿了紅燈籠。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去年12月,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月初一,記者走進閬中古城,看“春節文化之鄉”的川味“中國年”。
看現場:數十個非遺展演亮相 古城正式進入蛇年的第一天
“我是‘春節老人’落下閎,給大家送福嘍!”
1月29日天剛蒙蒙亮,內東街141號的張家大院內,77歲的閬中市民張忠和,朝著閬中古城的街道清了清嗓子。7點起床化妝、9點上街“賜福”,今天的張忠和起得要比以往更早些。“春節到了,馬上我們就要去街上送祝福。”張忠和說道。據了解,從2013年起,每當春節來臨,張忠和都會身著古裝、手持帶有渾天儀的手杖,扮演起“春節老人”落下閎,為市民游客“發紅包”。
上午9時許,嘉陵江畔的錦屏門外,一年一度的閬中古城開城迎賓儀式正式舉行。隨著張飛扮演者的一聲吆喝,現場隨即熱鬧歡呼起來,標志著古城正式進入蛇年春節的第一天。緊隨其后的是張飛巡游,扮演者身著戰袍,威風凜凜地巡游古城街道。
在古城核心區,數百人的隊伍從張飛廟廣場出發,春節老人賜福、舞龍舞獅、趕年、川北大木偶噴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悉數上演,走進古城街道的長街古巷,表演隊伍從威德牌坊一直綿延到古城西門。
更具“川味”的是大年初一搶銀水。伴隨著一聲“搶銀水”的喊聲,30多名挑水的男女從古城街道沖出,手扶扁擔,將水挑進古城內的本源堂大院。“每年春節,閬中人會爭相早起挑井水,搶在前面的人,寓意著來年會得到好運。”閬中市文化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
有巡游表演,亦有活態展示。古城內的威德牌坊、道臺第照壁、花間堂等地,年畫、剪紙、刺繡、竹編、糖畫等多種非遺項目,以及八仙送福、秀才趕考等文化活動紛紛亮相,展示著古城春節的獨特魅力。
看亮點:文旅產品再上新 春節假期客流量有望翻番
“有豐富的三國歷史文化,還有先進的聲光電技術配合,用一‘演’千年形容,一點不為過!”1月29日,由南充多部門聯合出品的劇目《閬苑傳奇》新年亮相。為迎接春節期間的大量游客,演出方在農歷大年初一至初七,每日安排了4場演出。
“這不僅是全國首部‘母子’劇,也是我們把古城打造成古風穿越式的外延劇場,探索劇場與景區融合互動的一次嘗試。”四川嘉陵江文旅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何治洪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當地聘請專業導演及大唐不夜城團隊,并從全國遴選了70余名演員參與演出。作為“母子”劇,下一步還將依托母劇劇本,鼓勵、吸引廣大游客、粉絲參與劇本改編和角色扮演,部分作品有望在古城內的古街、古院、古樓散花式展示。
視線轉移到嘉陵江畔,從1月29日起,實景演藝《客來閬中》將連續16天亮相嘉陵江,累計排片31場。作為南充首部呈現在江面的大型演出,該劇以“春節老人”落下閎觀星為引,全面展示了閬中的春節文化、三國文化、科舉文化、民俗文化。
春節申遺成功疊加文旅產品上新,閬中古城客流量再創新高。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1月28日除夕夜,閬中古城的游客量達到8.15萬人次,位居全省第一。
“我們將搶抓本次春節申遺成功的契機,以‘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為IP講好本土故事、打造品牌矩陣。”閬中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地還將持續發布具有“閬中春節”元素的旅游產品、研學線路,春節假期游客量有望翻番。(川觀新聞記者 徐浩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