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也應答好“寒假作業”(教育時評)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寒假伊始,朋友和他的孩子制訂了一個共同成長計劃:21天養成好習慣。客廳里,張貼著一張表格,上面寫著三項內容:每天早起跑步半小時、每天晚上自主閱讀一小時、每周末出去玩一次。父子相約,每打卡一次就貼一朵小紅花。
在一朵朵小紅花的陪伴和督促下,孩子的假期生活變得規律而充實。朋友也體會到陪伴的意義,重新審視了家庭教育中家長的角色。從中,還能窺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生活本身就是最豐富生動的教育素材。
寒假作為一年中相對較長的假期,不僅是孩子放松身心的窗口,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契機。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高質量的親子陪伴不僅關乎孩子的認知水平、心理健康,還直接影響到良好習慣的養成及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如果說,孩子有屬于自己的寒假作業,那么,學會高質量地陪伴,與孩子共同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假期,積蓄未來成長的力量,是屬于家長的“寒假作業”。
陪伴,首先不只是形式上的“陪著”。現實中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在興致勃勃地玩耍、游戲,家長雖然坐在旁邊,眼睛卻緊盯屏幕,或忙于工作,或自顧自刷手機,對孩子的需求只作敷衍回應。這種人在心不在的陪伴,缺乏情感交流和有效互動,難以構建起親子間的情感連接。家長不妨從放下電子設備做起,或專注地傾聽一次孩子分享的趣事,或與孩子面對面體會游戲中的“攻堅克難”和“探索創新”,這樣的時刻或許平凡,但一定能成為孩子心中的溫暖記憶和品德教育、挫折教育的支點。
陪伴,也不只是“陪著學習”。在一些地方舉辦的家庭教育咨詢會上,有家長從“咨詢寒假怎么過”變成了“打聽寒假報什么班”。部分家長把陪伴的精力和重點集中在學習上,希望孩子利用寒假實現“彎道超車”,甚至把假期變成“第三學期”。應看到,教育是一場長跑,“跑得快”不等于“跑得穩”“跑得遠”,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或許會帶來更持久的韌勁與更穩健的心態。相較于單純刷題,和孩子一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接觸社會、親近自然,在大千世界這本生動的教材中探索發現、創新創造,才是假期里更有意義的陪伴。
陪伴,更不是“陪做一切”。假期是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在自理、自控中提升自律與自信的重要契機。但部分家長在實踐中本末倒置,將原本屬于孩子的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從穿衣吃飯、洗漱喝水到學習計劃、興趣課程,一手包攬、全權負責。卻不知,家長過度的陪伴,實際是對孩子的控制與干預,剝奪了他們選擇的權利、思考的能力、實踐的機會。高質量的陪伴應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學會放手、適度陪伴,給孩子更多“留白”,才能幫助孩子在多元嘗試中激發自我潛能、實現自我成長。
曾經讀過一句話,“陪伴,是教育最真誠的樣子”。對廣大家長而言,沒辦法人人成為教育專家,但在用心陪伴中,關照孩子每一個點滴進步,感知孩子每一次欣喜與失落,發掘孩子每一項熱愛與創造,就會在家中建立一個互相理解、用心溝通的環境,為孩子帶來更多健康成長的可能。
用心陪伴、靜待花開。希望這個寒假,廣大家長也能完成好屬于自己的“寒假作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6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