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看四川”:赤水河畔有了新風景
“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1月13日上午,英勇豪邁的長征組歌在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上空響起。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前的廣場上,紅旗、紅衣、紅色裝飾匯合在一起,向紅軍長征精神致敬。
圖為啟動儀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當日上午,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委網信辦等單位共同主辦的“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在這里啟動。這次活動,形式上有所創新,內容上更重實效。包括專家學者、文藝工作者、網絡紅人、媒體記者、志愿者等在內的5支隊伍,將采取各種各樣、多才多藝的方式,宣講傳承長征精神,展現四川發展成就,帶來長征路上的新氣象。
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經過四川,書寫了無數軍事傳奇。其中,經典戰役“四渡赤水”猶如神來之筆,成為軍事史上永恒的佳話。90年過去了,這一光輝戰績隨著歷史的進步更加熠熠生輝,也吸引著更多后人傳承偉大英勇的長征精神。
參觀太平渡渡口。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在太平古鎮,文物建筑修舊如舊,帶著歷史的原貌。與保存完好的紅軍居住舊址并存的,是融合在古鎮老街里的新生活。屋檐下、門兩旁,一排排地擺放著紅色旅游紀念品和紅色文化文創產品。一位守攤的大哥表示,這幾年紅色文旅越來越熱,不但帶好了他的生意,也讓他領悟到了更多生活的真意。
“手機是我的新農具,直播是我的新農活。”一位網絡達人用形象的比喻展現了她工作的新特點。如今,古藺的道路四通八達,早就不是紅軍當年走過的崎嶇山路;網絡經濟的發展也是風生水起,二郎鎮的酒、馬蹄鎮的橙子、箭竹鄉的木耳……各種各樣的珍貴山貨和精品貨物,已經通過網絡電商平臺賣到了千家萬戶。當年紅軍長征時看到的窮苦景象,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這種記憶激勵著人們秉承長征精神,不斷奮斗創造更好的生活。
圖為微黨課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巍巍的赤水大橋上,車輛南來北往。赤水河邊的廣場上,一堂微黨課正在進行。旁邊不遠處,就是鐫刻有“太平渡渡口”字樣的石碑。河水奔流,須臾不停;車流往返,爭分奪秒。在河流和車流中間,一股紅色人流感受著紅色文化、銘記著紅色歷史。這樣的實地微黨課,讓人們的心中涌起陣陣熱流。
當年紅軍渡河處已修起大橋。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當天上午,“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在古藺段展開。其中,健康步道徒步活動是沿著當年紅軍從太平鎮向二郎鎮行軍的山路進行的。雖然現在的山路已經修起了臺階,雖然參加活動的隊員們一般只拿著手機和瓶裝水,雖然路程的長度只有當年紅軍走過的十分之一,但當徒步結束時,很多人已經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隊員們經過實際拉練,更加佩服紅軍的英勇,也更加感謝紅軍的奉獻。作為深受紅軍長征精神激勵的“新兵”,他們將致力于傳承四渡赤水的光榮、學習萬里長征的堅韌。
“行軍”路上。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中央紅軍取得了幾次反‘圍剿’的勝利?”重走紅軍長征路的活動中,還有知識的考察。“四次勝利,第五次失敗了。”回答正確的隊員,會受到表揚,于是更加振奮士氣繼續“行軍”。有隊員表示,爬山途中加入這樣的文化環節,讓人們既分散了勞累感,還獲得了成就感。
古藺縣的人們對“四渡赤水”這一紅色傳奇感到特別自豪。指路的牌子、酒店的裝飾、高速路口的宣傳語……紅色標記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紅色記憶匯成了生命的點點滴滴。就連親友之間敬酒,古藺與別處都是不一樣的——這里開席,不是敬三杯而是四杯,意思是感謝革命先輩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俯瞰赤水河兩岸白酒產業集群。人民網記者 劉海天攝
90年過去了,赤水河畔的風光更好,生態也更好。“更好的生態環境,更有利于白酒的品質。”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赤水河附近匯聚了茅臺、郎酒、習酒等著名白酒品牌,已經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巨大白酒產區。赤水河兩岸,是紅軍曾經戰斗的地方。如今,這里以白酒為主要產品的產業集群,正在傳統發展基礎上進行提質升級,通過“智轉數改”追求高質量發展,增加社會經濟的活力,讓當年的長征路上有了新風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