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打通13公里全瓦斯軟巖隧道!九綿高速白馬隧道貫通
人民網成都12月13日電 12月12日,大山腹地傳來喜訊,九綿高速全線最長隧道白馬隧道雙幅順利貫通。作為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白馬隧道建設難關的突破,標志全線建設進入沖刺階段。
一條13公里隧道,貫通耗費9年,背后是多種不良地質的的組團挑戰。
白馬隧道由蜀道集團投建,其進口端位于阿壩州九寨溝縣勿角鎮,出口端位于綿陽市平武縣白馬藏族鄉,右線全長13000米,左線全長13013米,是四川省內在建第三長的公路隧道,屬分離式特長隧道,最大埋深1092米。
隧道最后一道掌子面被破除。蜀道集團供圖
作為目前國內設計施工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公路隧道之一,白馬隧道Ⅴ級圍巖占比高達97%,瓦斯段落占比100%,隧道穿越7處發育構造斷裂帶,圍巖以碳質板巖和炭質千枚巖為主,巖體破碎,自穩能力差,富水段最大日涌水量達65000立方米,相當于25個標準游泳池儲水量(長50米,寬21米,水深2.5米),埋深大,地應力高。Ⅴ級圍巖的超高占比,加之斷裂帶、大埋深及涌水量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隧道掘進面臨軟巖大變形、塌方、高壓涌突水等地質災害,猶如在“豆腐”里面打隧道。
自2016年6月進洞施工以來,建設團隊通過加強設計、施工管控、技術管理和資源配置,順利攻克軟巖大變形技術難題,確保了白馬隧道建設的安全穩步推進。例如,為解決白馬隧道在軟弱巖層中施工的難題,建設團隊提出“強超前、快支護、緊步距”的“三道拱”施工支護理念,并成功應用于實際施工中,實現了“快挖、快支、快錨、快封閉”,減少由軟巖大變形導致的隧道反復加固、換拱,顯著提高施工效率。
應對復雜地質,智能化機械實現了提質增效。這些年以來,白馬隧道團隊積極開展軟弱圍巖隧道機械掘進設計理論研究,并引入千米定向鉆,以高效、高質的鉆進、鉆探,有力應對軟巖段落治理,并通過引進三臂鑿巖臺車、隧道專用破碎錘挖掘機等智能化先進設備和集團自主研發的“川隧大模型”(以隧道開挖進度管理為亮點,通過精準計算與預測,有效指導現場施工,減少等待與銜接時間,顯著提升管理效率),實現施工工藝機械化、項目管控智能化。
九綿高速作為通向九寨溝景區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將沿線李白故里、九皇山、大熊貓國家公園等串點成線,未來將極大改變九寨溝、平武沿線交通格局,全線建成通車后,成都至九寨溝的行程將由原來的8小時縮短至4小時,隨著游客量的增加,將推動沿線經濟發展。目前已建成206公里,剩余38公里正在加緊推進中,預計2025年全線建成通車。
截至目前,全線已順利貫通43座隧道(隧道施工完成95.6%),九綿高速公路最后一座大橋沙尕溝大橋已于近日雙幅貫通,全線127座橋梁已全部貫通。(郭瑩、實習生張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