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數字建設”有乾坤
初冬的正山口村有些熱鬧,村民們忙著將分裝好的愛媛果凍橙發往全國各地。
村民們忙著分裝愛媛果凍橙。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眉山市東坡區多悅鎮正山口村,4年前由4個村落合并而成。村里通過深入挖掘整合各類資源,因地制宜構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推動快遞超市、道德超市、助老餐廳等13種集體經濟形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如今,正山口村因集體經濟的蓬勃發展而煥然一新。村里的柑橘種植面積2.17萬畝、年產量8000萬斤,村民的人均年收入達到3.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也從最初的18.5萬元躍升至超百萬元的嶄新高度。
航拍正山口村。受訪者供圖
以集體經濟為基石,正山口村又開始探索推動鄉村治理向“數字化”“高效能”轉變的新路徑。今年2月,正山口村正式啟動數字鄉村建設項目,一點一滴都有村里的治理智慧。
“我們與中國移動合作,在‘和慧村’小程序上,圍繞我們村的一事一物建立了專屬的數字化平臺。”正山口村黨委書記張文勝介紹,目前,該平臺已實現一個平臺提供農技課堂、隨手拍、積分管理等多項服務的功能。平臺上線僅1個月,就有超過1200名村民注冊使用。
“山區地域寬廣、交通不便、村民分散,我們以‘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目標,通過網絡宣傳、干部推廣、設點服務、開展培訓等方式,讓數字技術深入山區,為村民帶來便利。”張文勝說,數字平臺搭建完成后,如何與鄉村治理有效結合、激發村民的積極性是關鍵。村集體決心讓數字化建設掛鉤村集體“經濟賬”。于是,正山口村制定了一套《鄉村治理積分管理實施方案(試行)》,積分管理以每個家庭為單位,每人基礎分100分,加分按照積分細則執行,最終積分情況與村級集體經濟年度分紅掛鉤。
“果園外的圍墻倒塌了,影響大家的出行。”“XX房前有村民私自垃圾焚燒。”在村數字平臺的“隨手拍”界面,滾動播放著村民反映的各種問題。村民只需通過手機拍攝現場照片上傳在云平臺,村干部就會立即核實處理。每有效反映一個問題,村民可加5分。
“依托村集體經濟基礎,我們村探索出積分制、公益金、道德幣等多種鄉村治理模式。”正山口村紀委書記鄒衛林告訴記者,在日常生活中,積分有兩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村民在村集體運營的“超市”可進行實物兌換;另一方面,每戶獲得的積分與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掛鉤。“根據村民積分的多少,村集體經濟達到一定程度后,村里分紅的時候將其作為分配金額的依據。積分越高,說明參與和助力村集體經濟的貢獻越大,積分越低就越少。”
正山口村助老餐廳。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不僅如此,針對“數字下鄉”面臨的農村老齡化這一難題,正山口村采取了多種措施。在通信服務站設立服務窗口,選派后備干部駐點,為老年人提供數字平臺使用培訓;同時,每月15號的黨群活動日,村里會定期舉辦智能手機培訓班,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