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
2024年10月31日10:1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3年以來,成都市郫都區始終堅持把新時代“楓橋經驗”貫穿于建設更高水平平安郫都、法治郫都的治理實踐,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一黨的宗旨貫徹于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運用法治思維,聚焦科技支撐,強化源頭治理,創新預付式消費監管信用平臺化解消費糾紛,構建社會治理新模式。
預付式消費監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1年3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等28個部門和單位聯合印發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提出四大方面24項政策措施,多方位鼓勵預付式消費模式發展。預付消費方式已經成為“新經濟”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因商戶風險控制能力不足、自身經營不善等因素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倒閉、關店、拖欠工資、會員退費遇阻等問題時有發生,甚至卷款跑路,進而引發群體性事件,成為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加之預付式消費市場長期存在契約形式缺失,消費流程不規范、預付資金無保障、政府監管缺乏有效手段等問題,極大影響了區域的營商環境。
預付式消費“四個聚焦” 構建社會治理新模式
·聚焦科技賦能,建立預付式消費智能化監管新模式
圍繞預付式消費流程不規范、政府監管缺乏有效手段這一關鍵問題,通過建立智能化協同監管新模式,實現從“無形”到“有形”的轉變。
一是信息數據共享,實現消費過程“透明化”。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臺,向政府相關部門、企業、消費者提供端口。政府通過平臺,可調取企業即時交易數據、矛盾糾紛等信息,企業可對整個發卡過程進行動態管理,消費者可在平臺上查閱企業誠信、個人消費記錄等。一方面引導商戶積極入駐平臺,另一方面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平臺的價值和對其權益的保護作用,選擇在平臺消費,為平臺商戶帶來實際收益和流量。通過商家信息和消費過程的透明度,形成消費者與商戶的良好互動,同時增強了法治監管力度,有效促進區域營商環境的良性發展。
二是強化資質審查,實現企業信用“可視化”。平臺與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電子營業執照系統對接,驗證經營企業發卡資格,推出商戶“可信消費碼”,對信息備案、資金監管、安全支付、標準合同、證照核驗等審批項均通過的商戶賦“綠碼”,同時對“黑碼”商戶在平臺警示名單中予以公示。消費者通過“可信等級”直觀了解商家預付式消費經營情況,從源頭上防范惡意圈錢、卷款跑路的劣質商家入駐,防范商家超范圍經營等違法行為。
三是區塊鏈全程存證,實現消費流程“數字化”。平臺運用區塊鏈可信存證產品——“至信鏈”,提供全流程可信存證,消費者在平臺完成簽約、付款、消費、退款等全流程交易并進行電子存證,相關部門可調取存證數據開展行政執法。存證信息具備法律效力,消費者可以將其作為維權證據,源頭解決消費者舉證難、索賠難問題。
·聚焦源頭治理,建立預付資金風險預警新體系
一是創新資金監管模式,源頭上防范商家卷款跑路。圍繞預付資金無監管這一核心問題,創新推出全行業預存資金“銀行監管”機制,消費者在平臺充值預付資金后,平臺的商戶端將與銀行端對接,將消費者預付資金金額的25%-30%納入銀行監管,同時由銀行動態監管商家賬戶資金流動情況,對資金大額流動、銳減等異常情況及時預警。
二是引入保險兜底,源頭上對沖行業風險。為防范商戶經營不善導致不能提供后續服務或商品,引入保險進行兜底,對商家經營風險和消費者權益進行保障,平臺商家可為消費者購買“預付保險”,一旦發生商戶卷款跑路、倒閉等情況,消費者仍可獲得預付資金余額50%的賠付。銀行監管加保險兜底能夠保障消費者在商家跑路后依然可以收回預付資金余額的80%,切實打消預付式消費的后顧之憂。
三是運用大數據風控技術,源頭上防范各類風險。整合消費、工商、金融、保險、投訴、訴訟等各類數據,構建“5+N”風控模型,對“經營者異常、經營行為異常、投訴異常、資金異動、保險超額異常”等5大風險動態監管,及時預警。商戶經營數據異常時,轄區內的網格員將收到預警信息,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查看處理并反饋。
·聚焦法治思維,建立預付式消費糾紛化解新路徑
一是充分依托平安建設工作機制,實現糾紛多元化解。將預付式消費糾紛調解納入到郫都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中心,實行依法分類辦理,充分調動行政、司法、社會等各類調解力量提供專業解紛服務,并可在線或現場簽署調解協議,申請司法確認。
二是運用區塊鏈司法存證技術,為維權和執法提供證據支撐。消費者在平臺的全流程交易都進行了電子存證,一旦事后需要投訴維權、甚至法律訴訟,可向平臺申請取證,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消費糾紛證據,有效解決消費者舉證難、索賠難問題,同時存證信息也是行業主管部門進行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的依據。
三是線上線下融合治理,確保風險可控。區政法委牽頭,聯合12個行業部門、10個屬地街道,依托“微網實格”社區治理體系,充分發揮708名網格員的作用,“事前”對轄區內商家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形成行業管理臺賬;“事中”加強對入駐平臺商家線下門店的巡查,形成風險“平臺預警—網格響應—部門聯動”三級聯處機制;“事后”聯合行業主管部門對消費糾紛進行調處,最大限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聚焦系統治理,建立預付式消費共建共治新生態
一是消費有實惠,讓消費者愿意用。保障消費者在平臺充值預付資金后,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折扣優惠或充值返利優惠,讓消費者在平臺消費獲得到比線下直接消費更多的實惠。真正讓消費者對預付式消費監管平臺從“嘗鮮”到“常用”。
二是經營有市場,讓經營者搶著用。對商家實行“免費入駐”政策,減輕商戶資金壓力,并聯合銀行、保險、協會、第三方服務公司、商業管理公司、互聯網企業等為商戶提供開戶減免、普惠貸款、保險優惠、誠信證明、客戶引流、排名優先、流量傾斜等多方面支持,激發商戶主動入駐熱情。
三是信用有保障,讓消費者放心用。一方面對轄區內具有預付式消費行為的國企、央企、集團企業、連鎖企業、品牌企業、規模企業等實行“應駐盡駐”,以“大企業”的“品牌效應”增加消費者對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臺的信賴度。另一方面聯合社會團體、大型商超和租賃場地開辦單位加大對預付式監管平臺的宣傳和推介力度,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平臺的價值和對其權益的保護作用,讓更多消費者知曉和選擇在平臺消費。
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臺取得的成效及建議
自2023年3月,郫都區政法委會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引導行業協會共同打造的四川首個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臺上線以來,已有397家“可信消費”商戶入駐,累計充值金額4000萬余元,累計交易10.9萬余次,目前使用平臺的商戶和消費者未發生一起預付消費糾紛,全區預付式消費糾紛投訴量較監管前降低近40%。
在今年的四川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曾文忠高度評價了這個預付式消費信用監管平臺,認為其實現了對預付式消費的事前監督和事中監督,同時建議加強對預付式消費的事后監管,加大對“卷款逃跑”等行為的執法力度;在今年1月22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多位政協委員提交議案,希望政府對健身機構銷售會員卡獲得的費用試試實行專用存款賬戶管理。可見,預付卡監管問題不僅是社會治理的一大痛點和難點,并已逐步成為熱點問題。為此,建議還需從加快預付式消費的立法進程、加快完善企業信用監管體系、加快建立部門聯動執法機制等方面預防和減少預付式消費糾紛,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區域經濟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中共成都市郫都區委政法委員會)
相關專題 |
· 四川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