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號+驗證碼”即可注冊,是否未婚無從驗證
婚戀平臺“實名認證”了啥?
在婚戀交友平臺尋覓意中人,成為一些深感“脫單難”年輕人的新選擇,但平臺交友對象的信息是否真實、可信,讓不少用戶備感困擾。
此前,多部門曾聯合發文,推動婚戀交友平臺嚴格執行實名認證和實名注冊,嚴厲打擊婚托、婚騙。然而,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很多婚戀交友平臺僅憑手機號和驗證碼即可注冊使用,實名認證并非強制性要求,個人信息真實性無從驗證。
漏洞1
7家平臺只有1個“強實名”
記者下載了世紀佳緣、百合網、珍愛、伊對、心遇、牽手、他趣7個婚戀交友類App,發現只有一家平臺注冊時強制要求提交照片審核并進行身份證實名認證,否則無法完成注冊,其他幾家平臺均無強制性實名審核。
隨后,記者使用非本人的手機號碼全部注冊成功,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工作收入、資產情況自主填寫,真人頭像也可有可無。
記者發現,在注冊成功的幾款App中也都有認證體系,其中通過身份證號、人臉識別完成實名認證是各家平臺都有的項目,對頭像、性別、學歷、工作、收入的認證則不盡相同,這些情況均為自愿認證,并非強制要求。平臺會提示通過認證可增加信譽值和曝光度,有利于交友,未經實名認證在使用部分功能時會受到限制。
漏洞2
“單身”狀態無強制審核
只需通過實名認證,用戶頁面就會獲得“已認證”標簽。婚戀平臺在注冊協議中要求用戶必須是單身狀態,但對此并無強制審核要求。
記者發現,只有兩家平臺可自愿進行婚姻認證,平臺會根據用戶姓名及身份證號向第三方驗證平臺驗證。但記者在該平臺隨機搜索了幾十名實名認證用戶,均未顯示婚姻認證。
作為已婚人士,記者完成注冊,在未婚、離異、喪偶三個選項任選其一后,就收到不少人主動發來的信息,可隨意與用戶在線聊天。未進行實名認證也不影響使用發消息等基礎功能,并且只有兩家平臺會在陌生人最初聊天時進行防騙提示。
漏洞3
平臺稱用戶自行承擔不利后果
在不少“殺豬盤”電詐騙局中,騙子會潛伏在婚戀交友網站尋找下手目標。那么,一旦遭遇虛假交友對象,平臺方有沒有責任?
記者發現,對于用戶信息真實性的責任問題,平臺早已“撇清”關系。在注冊協議中,大都會聲明無法保證用戶上傳的照片、資料、證件及填寫的個人信息的真實性、合法性及可靠性,提醒用戶謹慎交友,自行承擔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和相關責任。
專家觀點
應加大婚戀交友平臺信用風險責任
在北京市兩高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張荊律師看來,目前婚戀交友平臺的認證體系做不到真正的信息核驗,也無法避免交友詐騙的發生。“實名認證頂多是對身份證件、是否本人進行核對,但不法人員不通過實名認證也能注冊使用,甚至通過非法渠道還能購買到認證賬戶,實名認證也難將騙子擋在平臺之外。”
此外,在婚戀交友中最基本的婚姻情況,因涉及個人隱私,平臺無法從婚姻登記機關獲得核驗。如果用戶上傳偽造證明,平臺難以核查。
“婚戀交友平臺屬于經營性企業,如果平臺能獲準收集核查用戶個人隱私信息,會帶來巨大安全風險。”張荊認為,從信息核驗和安全性來說,民政部門主管的婚姻家庭建設協會等社團法人比商業性平臺更適合從事婚戀推介工作。“這類協會受行政部門的管理,有條件在獲得用戶授權許可的情況下,通過官方途徑核查婚姻狀況等個人信息真實性。”
張荊表示,現階段應該加大婚戀交友平臺的信用風險責任。比如,對于有欺詐投訴的用戶,平臺應盡到對他人的謹慎提示義務。對于認證內容、認證流程等情況,平臺也應及時釋明,讓其他用戶能更清楚地辨別。即便存在“免責聲明”,如果經平臺認證的材料有假導致欺詐,從法律上來說,平臺仍須承擔過錯責任。
“任何單位都不可能絕對屏蔽交友風險,公眾在婚戀交友中還應提高警惕,盡到高度注意義務,保護自身人身和財產安全。”張荊說。(北京日報記者 孫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