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成都市“近零碳施工工地”試點項目
碳減排 近零碳潮流下 一個工地的低碳行動
四川天府新區(qū)科學城中路東段,過往的汽車疾馳而過,鮮有人留意南側的一個工地——3米高的亮藍色圍擋內,天府永興實驗室園區(qū)正在拔節(jié)生長。鮮為人知的是,圍墻內65畝土地上,一場關于建筑工地全生命周期近零碳施工的試點探索正在進行。近日,記者來到天府新區(qū)進行實地探訪。
試點項目:施工工地“近零碳”
走進施工現(xiàn)場,沒有想象中的煙塵滾滾,撲面而來的空氣濕潤清新,眼前的六邊形組合建筑已經初具雛形。6臺吊塔霧炮噴淋,外加7臺360°高壓旋噴樁,在施工區(qū)域下起“蒙蒙細雨”,實現(xiàn)高空降塵。
這里是未來天府永興實驗室的雙碳實驗室,主體已完成近35%。
天府永興實驗室是第二家揭牌的天府實驗室,也是全國首家聚焦“碳中和”的實驗室。建筑以“無限碳環(huán)”為設計概念,選取具有碳原子的六邊形為設計母題,以點、線等不同尺度的六邊形組合,循環(huán)、錯位、疊加,構建一座花園式的、有標識性的低碳園區(qū)。這是全國首個從設計到施工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項目。
為了配得上實驗室“碳中和”的研究核心,項目本身的施工也在朝著綠色低碳、智能建造而不斷努力。2024年4月,該項目一期經批復,成為全市首批“近零碳施工工地”試點項目。
從專業(yè)角度來說,建筑施工工地“近零碳”,是指施工碳排放源與碳匯趨近平衡。而在項目部質量環(huán)保負責人鄭一旭眼中,這是近乎極限的低碳挑戰(zhàn)。
事實上,減碳行動在項目施工規(guī)劃之初就已納入考慮。在項目部,一塊閃爍的大屏實時顯示著各節(jié)點的排放數(shù)據、項目的總體碳排放情況。這是項目的數(shù)字“孿生”兄弟,在此布下了“天羅地網”——連接著這片工地的每一個碳排放節(jié)點,甚至掌握了每一臺移動機械載具、重點耗能設備的加油記錄、充電記錄、電表讀數(shù)、發(fā)電記錄,實現(xiàn)了施工工地用電量實時監(jiān)測、工程施工或道路運輸車輛能源消耗、工程量實時監(jiān)測收集。
減碳策略:“換”“減”“智”
從工地2號門進入,三級沉淀池旁就有一體化的含泥污水處理設備,每小時能處理含泥污水超30噸。處理后的水可以用于沖洗出場車輛、道路灑水濕潤、綠化。來回穿梭的運渣車、商混車、灑水車、天地泵、登高車、曲臂車……無一不是綠牌。
在辦公區(qū),布置了48平方米的光伏發(fā)電板,14平方米的碲化鎘發(fā)電玻璃,路邊有太陽能路燈;食堂燒飯用的是生物質燃料,化糞池污水經過無臭化、無害化處理,可以實現(xiàn)重復利用;空氣能熱水器供應生活熱水。
鄭一旭解釋,背后的減碳策略,一是“換”,建設使用光伏發(fā)電、碲化鎘發(fā)電玻璃等可再生能源電力,運輸機械和作業(yè)機械采用新能源機械替代。二是“減”,通過運距調整,優(yōu)化線路,合理規(guī)劃場地布置,減少場地內運輸能耗及碳排放;盡可能多地在室外道路、消防管道、現(xiàn)場圍擋及雨水收集等實現(xiàn)永臨結合。三是“智”,以BIM技術、物聯(lián)網、機器人等智能建造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減少損耗,整體提升智能建造管理集約化水平。
“要減排,首先要摸清排放底數(shù)。”鄭一旭說,項目承建方中國五冶集團引入了第三方專業(yè)機構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降碳為目標,針對各施工工序,探索建立各項碳排放源監(jiān)測、采集、核算模型,嚴控施工過程中的各項能耗及碳排放情況。清理碳源是基礎,依據每月施工進度計劃,向機構提交月度排放源清單,共同制定溫室氣體監(jiān)測計劃,按照用能類型,分類進行數(shù)據監(jiān)測、采集、匯總,進而形成一套較為完善且適合本地的碳排放、能耗、降碳等因子數(shù)據庫。
“國家和地方層面都沒有相應標準,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提供經驗數(shù)據?!编嵰恍裾f,對項目減污降碳全過程進行跟蹤、計量,并對減污降碳效果進行技術核算和評估,將為成都市房屋建筑類近零碳施工過程評價體系及相關政策措施建議,提供寶貴的基礎數(shù)據和試點示范,為開展“近零碳施工工地”認證推廣研究、編制地方標準貢獻五冶力量。
根據第三方機構的測算,截至10月初,根據項目施工進程,若未采取減排措施預估排放量1495.2噸二氧化碳,實際二氧化碳排放量1042.5噸,相當于二氧化碳減排量達到452.7噸,等同于56588棵樹一年碳匯量。其中,新能源車輛替換貢獻了73.98%的減排量。據估算,項目建設全周期有望實現(xiàn)二氧化碳減排2435噸。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