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四川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深秋時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境內的花湖景色如詩如畫,候鳥在其中盡情覓食,為一年一度的向南遷徙積蓄能量。
花湖所在的若爾蓋濕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高寒泥炭濕地,黃河上游水量的30%來源于此,承擔著黃河流域水源涵養區、高原生態屏障區等生態重任。早年間,若爾蓋濕地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萎縮,水源涵養功能降低。隨著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濕地重新“長高”“長胖”,成為野生動物嬉戲的樂園。
這是近年來,四川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縮影——通過高質量推進若爾蓋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生態修復面積已達600余萬畝,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助推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
全域謀劃
“一盤棋”推進綜合治理
地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的四川黃河上游若爾蓋草原濕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以下簡稱“若爾蓋山水工程”)總投資52.55億元,獲中央獎補資金20億元,涉及阿壩、若爾蓋、紅原和松潘4個縣。
“工程堅持全域謀劃,將四川黃河上游區域作為一個整體謀劃,構建‘一核兩源六區’生態保護修復格局?!弊匀毁Y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核”即若爾蓋草原濕地核心區,“兩源”即黃河源區和長江上游重要支流源區,“六區”即黑河、白河、賈曲河、白龍江、岷江、大渡河六個流域分區。
在此基礎上,工程遵循“流域特征+生態功能+生態問題”原則,從源頭上系統科學開展生態保護修復,部署10大類39個工程,并明確項目具體建設內容、績效目標、實施部門、省級督導部門等。為保障項目科學實施,工程實施中,由6個領域80余名專家組建而成的專家技術團隊,全過程科學指導、評估生態修復工作。
在阿壩州阿壩縣,黃河的一級支流賈曲河游蕩多變的特性,曾令賈洛鎮牧民貢本措一家十分煩惱,“汛期河水上漲,極易漫出河道,流到鄰近草場?!?/p>
如今,若爾蓋山水工程子項目賈曲河生態護岸建設后,賈曲河變“規矩”了。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阻擋泥沙下河,進一步穩固岸坡、涵養水源、減少岸坡沖刷和水土流失、緩解草場退化。
生態修復+
探索生態、產業等融合發展
生態修復是篇大文章,四川著力探索“生態修復+”模式,在治理恢復好生態環境外,通過生態修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雅安市石棉縣板廠溝,結束50余年石棉礦開采、近20年廢棄的歷史后,這里重新回到青山本來的顏色。原先廢棄礦渣堆積的高陡山體,已由人工重塑地貌,高陡邊坡被修葺為一級一級臺階,未來將變身為礦山主題公園。
這里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雅安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以下簡稱“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的子項目之一。2022年,該工程成功入選國家示范工程,旨在通過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有效聯通恢復大熊貓棲息地及生態廊道、消除地質安全隱患、增加植被覆蓋等。截至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6個子項目已全部開工,生態保護修復面積1.51萬畝。
復綠,只是生態修復的第一步。工程著力做好生態修復加法,在增添“顏值”的同時,為當地帶來新的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讓人見人躲的廢棄礦山轉化為人見人愛的寶貴財富。目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工程正積極探索“生態修復+”模式,在礦山生態修復基礎上,充分挖掘大熊貓、紅色旅游、茶馬古道等域內特色,探索推動生態、產業、文化等融合發展新模式。
在若爾蓋山水工程項目區,也有類似的“生態修復+”探索。工程針對該地區產業單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難等問題,著力發掘濕地、草原等生態資源稟賦優勢,發展高原特色農牧業等生態產業,提出實施“生態+光伏”“生態+牧草牦?,F代產業”“生態+人文自然景觀”等多樣化的生態價值實現轉化產業鏈,努力打造黃河上游草原特色產業示范帶,探索實現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和諧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若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