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瀘縣:加快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夯實鄉村振興根基
近日,走進位于瀘州瀘縣太伏鎮青橋村3社的2024年水利發展資金雷劈石項目區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施工現場,3臺挖掘機正在對坡耕地進行平整處理,搶抓晴好天氣加快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早日建成發揮效益。
“工程于今年5月動工建設,已治理面積14平方公里。具體進展為:完成坡改梯300畝,新建生產便道9千米、排水溝5千米、沉砂池(凼)20個、蓄水池8口,整治山坪塘4口,封禁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平方公里,預計今年12月完成建設任務。”工程建設的項目法人代表馬紅濤介紹。
瀘縣2024年水利發展資金雷劈石項目區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建設地點涉及太伏鎮伏龍、青橋、張棗、玉溪等12個村,建設內容為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平方公里。
瀘縣是典型的丘陵地區,坡耕地人為活動多,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導致地力嚴重退化,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制約鄉村振興發展。為提升水土保持率,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縣水務局根據縣域實際情況開展全域規劃,編制完成《瀘縣“十四五”水土保持發展規劃》,規劃對瀨溪河、大鹿溪等小流域為重點進行治理,因地制宜開展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設、封禁治理等治理措施,推進生態自然修復,改善生產耕作條件,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為抓好項目建設,縣水務局專門成立項目建設水土保持工作專班,項目鎮配套成立項目建設協調后勤保障小組,切實推進項目建設,系統推進用地協調、建設監管等工作,落實縣級配套資金300萬元。嚴格按照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辦法,認真落實項目責任主體制、工程招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基本建設管理制度,切實規范項目建設管理。加強現場監管,督促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有關的規程規范和設計圖施工,在加快項目建設的同時,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加強資金管理,實行縣級報賬制,嚴格使用審批程序,做到專款專用,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
經過治理,昔日零散、破碎的坡耕地陸續變成了層層疊疊、高低錯落的梯田,并配套建設了蓄水池、生產道路、排水溝等配套小型水利水保設施,生態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在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經濟、促進鄉村生態振興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項目年蓄水保水總量73.93萬立方米,年保土量將達到3.92萬噸,年直接經濟效益130余萬元。
“工程還沒有全面完工,就有老板找上門來預約流轉項目區土地,打算在青橋村規模種植油菜500余畝、柑橘800余畝,在玉溪村和張棗村高效整合龍眼、藤椒1500余畝,發展‘梯田+油菜花海’‘梯田+觀光農業’等鄉村生態旅游,村民在家門口就近務工獲得收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太伏鎮農業農村辦副主任李潔彬介紹。“同時,通過農村生產條件的改善,推動太伏鎮‘張棗——石龍井——青橋’柑橘、藤椒和梯田觀光特色產業精品路線建設,助力打造瀘州東翼近郊休閑‘后花園’。”
2024年水利發展資金雷劈石項目區綜合治理提質增效項目的實施是瀘縣關于加快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瀘縣實施了2021年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工程、螺螄山小流域綜合治理、瀘縣2022年龍溪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等項目,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86平方公里,生態環境日漸良好,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為鄉村生態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曾佐然 、夏廷貴 、徐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