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縣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四川印發《“雁歸天府·創贏未來”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全力支持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缎袆佑媱潯诽岢?,在三年內,通過開展返鄉創業“百千萬”工程,基本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參與、齊促共建、協同有力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體系。
出臺《行動計劃》,表明我省決心充分調動各類返鄉創業主體創業積極性,為全省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的鮮明態度。那么,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一般如何創業?有什么難題亟待解決?川觀智庫深入勞務輸出大縣達州市大竹縣開展調查。
回鄉創業成功者帶動作用明顯
●1個村如果有1個創業成功案例,對于整個村的帶動作用明顯,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示范和規模效應,繼而形成一個微型的產業規模
達州大竹縣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截至今年7月,大竹縣外出務工農民33.6萬人,約占全縣常住人口的四成。今年2月至6月,大竹縣農民工回鄉數據連續上升,分別回流258人、323人、388人、464人、564人。川觀智庫采訪的多位基層干部認為,農民工回流給當地帶回了其在外積累的經驗、理念和技術。
川觀智庫注意到,達州市積極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過去一年回引返鄉創業1378人,開辦企業397個,實現產值約2億元,吸納帶動就業3000余人。大竹縣秉持“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創業”的工作理念,目前,該縣建立省級創新創業園2個、市級創新創業園1個、縣級創新創業園1個,返鄉創業項目庫59個項目,為返鄉創業農民工提供更多服務,當地農民工返鄉創業積極性較高,較具代表性。
大竹縣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集中在第一產種養業和第三產服務業,如從事規?;N植、養殖或者從事以餐飲等服務為主的個體經營。調研顯示,大規模種養對當地的就業帶動力更為明顯。
在大竹,農民人均土地是0.7畝,與中國諸多農村一樣,當地留守老人居多,部分土地存在撂荒,耕地種植尚未完全機械化、現代化。
“95后”的彭杰是大竹縣四合鎮白鶴林村人,曾在東莞、成都、重慶等地打工。2021年冬季,他返鄉創業,種植水稻,2022年種植了200多畝,到今年已經擴種至600多畝。他告訴川觀智庫,第一年承包的土地中,有100多畝是撂荒地。撂荒地第一年不要錢,第二年租賃價格是200元/畝/年,耕地的價格是200—300元/畝/年。租賃土地后,彭杰開始了規?;剿?。他先后參加了拖拉機、收割機、無人機駕駛等農業技能培訓,并通過學習進行水稻、油菜輪種,不斷提升土地利用效率。2023年,彭杰開始盈利超10萬元。
川觀智庫通過調研及搜集公開資料梳理發現,不僅大竹,全省大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都依賴于農村土地資源。
大竹縣是中國苧麻之鄉。李文瓊是川主鄉從事苧麻種植銷售的大戶,從2019年返鄉種植苧麻,她目前已承包了2700多畝土地,種植的苧麻產量約占當地產量的三分之一。她還研發更加適合的機械進行自動化作業,提升效率增加收入。
李文瓊在致富的同時給鄉村也帶來變化。她聘請臨時工進行機器打麻工作,每斤苧麻支付0.8元勞務費。目前,川主鄉約有420位留守人員,大部分參與過李文瓊的兼職打麻工作,也有部分在縣城居住的鄉親,在夜間和工作之余參與到兼職中來。
創業帶動就業,是探索鄉村發展的有效路徑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今年發表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內在積極性何以被激發:一個案例研究》顯示,每名返鄉創業農民工可以帶動周邊4—5個農民就業。從川觀智庫的實際調研看,1個村如果有1個創業成功案例,對于整個村的帶動作用明顯,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示范和規模效應,繼而形成一個微型的產業規模。
創業過程凸顯“人地錢”難題
●土地流通不暢、資金支持受限以及農民工返鄉后就業動力不足,給返鄉創業或就業帶來挑戰
盤活土地資源并非易事,返鄉農民工創業亦面臨諸多挑戰。
川觀智庫發現,返鄉農民工創業,要承包土地,主要是通過村支書與村里每組對接,再一戶戶進行溝通。其間溝通成本大,且需要一定熟人關系網才能得以順利推進。
同時,資金周轉是返鄉創業農民工必須直面的問題,亦是制約返鄉創業者發展的主要因素。大竹縣大部分返鄉創業成功者,都是帶著自有資金啟動,在經營過程中進行貸款?!皠偦貋韯摌I時,啟動資金都是用自己的房子來做抵押的?!痹诤痛ㄓ^智庫交談的當天上午,李文瓊才剛剛到銀行解押了自己的房產。
從大竹縣的實踐看,當地農民工服務中心通過座談會的形式組織金融機構與創業者進行對接,盡可能通過信用貸等形式解決他們的資金難題。不過,根據川觀智庫采訪了解,金融機構給予資金支持的對象,更多是針對有一定經濟基礎的農民工,因而給農民工的返鄉創業帶來一定門檻。
除了自身創業需要資金外,地方政府提供的要素保障亦受資金掣肘。彭杰的創業過程實際上受到了當地政策紅利的影響。比如,當地在過去兩年為了達到高標準農田要求,修建了農村便道,給彭杰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更多便利。
除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受限,返鄉農民工就業動力不足,也為返鄉創業、就業帶來挑戰。
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招工難”。李文瓊坦言,很多想來打麻的是六七十歲年紀比較大的孃孃,但他們的反應速度和體力跟不上,而年輕人并不是很想來。因此,雖然李文瓊希望進一步擴大產能,但“招工難”成為制約因素。苧麻一年收獲三季,這三季都集中在較熱的時段,李文瓊特意為打麻的場所搭建了遮陰大棚,并架起了電風扇,即便這樣,依舊無法吸引年輕人。而如彭杰所做的水稻種植,這類完全暴露在陽光之下的工作場景,更不是年輕人的“向往之地”。
其次,農民工的技能無法匹配經濟社會變化帶來的需求,且部分農民工缺乏就業培訓意愿,地方政府的培訓也無法滿足所有需求。對于返鄉就業的農民工而言,不接受技術技能培訓,就業渠道會變窄,也無法適應當下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當地一位干部坦言,基層一般都會選擇固定時間培訓,并不能廣泛覆蓋農民工群體。
多措并舉為返鄉創業鋪路
●構建平臺、完善機制、引入保障、提高培訓針對性
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四川省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23年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四川省全年促進農民工返鄉入鄉創業9.23萬人,創辦企業3.88萬戶,創造產值201.20億元。從過去5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數據來看,2019—2023年,四川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均值為9.66萬,回流規模不容小覷,其中面臨的土地資源、資金周轉等就業創業問題亟待解決。大竹縣所反映的情況,也能為四川破題提供借鑒。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曉鳴、西南財經大學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賈晉等專家學者向川觀智庫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思路。
針對土地流轉問題的三點建議。第一,要加快構建農村土地的多級產權交易市場,通過建立規范平臺進行產權交易,讓市場賦予產權交易積極性。第二,積極發揮村集體作用。專家建議,可以通過村集體把一些種得不好的、不愿意種的土地收集起來,再租賃給返鄉農民工。第三,采取確權不確地的形式,解決土地細碎化、返鄉農民工不好租地的矛盾。
所謂確權不確地,是指農戶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根據一定標準將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化為對應的股份,農民通過股份獲得相應收益,而不是直接對農地行使經營權。
川觀智庫梳理,全國多地均有所試點。比如山東德州的集體經濟合作社,在不改變原有土地承包關系前提下,組織農民以土地折股入社,享受“保底收入+分紅收益”。目前,該地在外務工人員回流明顯,已有20余萬人回鄉就業創業。再比如,四川廣安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劃分為“自種區”“代管區”“流轉區”三區,以此推進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
針對資金掣肘問題的兩個辦法。一是建議第三方信用擔保的公司介入,針對相對更大額度的貸款提供擔保。二是用土地“三權分置”的經營權來抵押融資?!叭绻麆摌I項目失敗,擔保公司把土地拿過來再流轉,金融機構的債務不會出現懸空。”
在四川,已經有部分地方開始試點。比如,成都崇州就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以“信用中國(四川成都)”平臺為基礎,搭建“農貸通”融資綜合服務平臺,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內江農村信用社一位負責人向川觀智庫表示,該行正在推廣整村授信模式,希望可以借此找到支持農村經濟的平衡點。
針對存在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受訪專家都提到了培育產業和培訓人才。對于前者,一方面可引導返鄉農民工先回到鎮上就業;另一方面,以村集體組建勞務合作社,把留在村里的勞動力進行整合,通過一些新的技能培訓,滿足周邊企業園區需求。對于后者,可針對需求進行定制化培訓。有接受采訪的基層干部認為,培訓的針對性應該加強,盡量把培訓交給社會化機構和用工單位。
為了讓培訓更具有針對性且更高效,賈晉建議,可以考慮對一些有帶動性的農民工進行市級、省級層面的專門培訓,再讓這些人返鄉形成榜樣,進一步帶動周圍的鄉親發展。(川觀智庫研究員 羅韜 徐也晴 袁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