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賦能精準服務 成都高新區打造數字化營商環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吸引企業入駐的“橄欖枝”,是推動項目建設的“加速鍵”。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在打造數字化營商環境的道路上“蹄疾步穩以致遠”,一系列改革措施扎實落地,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這里,數字與經濟相互賦能、融合發展,共創營商環境發展新面貌;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攜手并進,共譜營商環境發展新篇章。
“小窗口”迎來大變革,為企業帶來高效服務
身處異地,辦理相關業務總有諸多不便,有時甚至必須回到本地辦理,這對不少的企業群眾來說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成都高新區在這一方面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風吹向這里。
黃女士,一名身在重慶高新區的某企業人力資源經理,今年6月進行線上辦理業務時遇到了系統報錯,在了解到成渝兩地推出了“虛擬綜窗”遠程幫辦服務后,黃女士前往重慶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相關業務,“之前辦理成都的相關業務需要去成都當地,現在在重慶也能辦理成都的社保業務,這對我們來說,省了不少精力。”
“現場窗口的工作人員檢查了材料,并通過‘虛擬綜窗’連線成都當地窗口工作人員對材料遠程掃描收取,全程都能隨時溝通。整個辦理流程不到半個小時,我的業務就處理好了。”黃女士對此服務感嘆道。
2024年5月,為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成渝兩地高新區聯合印發了《成渝高新區開展政務服務“跨域通辦”“虛擬綜窗”服務工作方案》,真正實現“一個窗口、三方連線、兩地通辦”,這對兩地的企業群眾而言,無疑是一大“福利”,“小窗口”就此迎來變革。
“這是繼成渝兩地高新區互辦互發營業執照、率先開展‘一業一證’互發互認后的又一創新舉措。”成都高新區智慧城市運行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了解,自今年5月1日起,成渝兩地高新區企業群眾要互辦政務服務業務,只需到本地政務大廳,通過“虛擬綜窗”和異地窗口“面對面”完成包括業務咨詢、材料審核、系統登錄、協助辦理及業務受理等全部流程,便可在承諾時限內收到辦理結果。成都高新區智慧城市運行局相關負責人還表示,“過去,辦理跨省政務服務事項,流轉環節多、耗時長,自從上線該服務后,不僅為成渝兩地的企業群眾帶來辦事便利,也簡化了工作人員的辦事程序,減輕了其壓力。”
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在“四個一”方面出招施策,即“一網通辦”“一網通享”“一鍵回應”“一網統管”。而“虛擬綜窗”服務的上線僅是成都高新區積極推進“一網通辦”、打造數字化營商環境示范標桿的一處縮影。
此外,“智問智辦”智能幫辦、“一碼辦成事”普遍應用……各項服務深入推進有了明顯的成效。據悉,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企業登記咨詢電話響應率提高了60%,達到94%,通過智能客服機器人7×24小時全天候服務和人工座席個性化服務,初步實現“一次解答”辦事群眾咨詢和訴求;“一碼辦成事”電子空間使用量達123.99萬次……數據增長的背后,是企業和辦事群眾體驗感的提升,小小的“辦事窗口”正在一點點發揮自身的作用。
數字應用場景,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數字技術是時代潮流,大勢所趨,是經濟發展的“新藍海”,也是保障民生的“新動力”。如今,數字賦能在營商環境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成都高新區抓住了這一契機——
推動落實“政策畫像”,創新打造的“政策通”平臺與“直播+政策”的齊頭并進完成“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受惠企業整體滿意率達100%。
精準構建“金融畫像”,與多家銀行和創投機構推出相關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及時雨般的支持,同時,實現“政銀企”三方的精彩聯動。
深化升級“載體畫像”,運用二維地圖、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實現企業線上“看載體”,高新通“載體通”板塊匯集優質載體數據信息,實現根據企業需求,精準匹配載體;未來科技城通過智能網聯應用系統,實現樓宇、廠房載體的數據數字化上線。
打造“人才資源畫像”,“一大平臺+七大服務”提供精準服務,“線上+線下”提供全鏈條式服務,人才的點贊好評蜂擁如潮。
“自成都高新區落實‘政策畫像’以來,以前是我們找政策,現在是政策找我們,企業不用擔心錯失政策,節約了時間去查政策。讓企業更省心,且便捷。”“創業初期,資金緊張,在快要放棄的時候通過成都高新區政府的相關信貸支持政策,企業得以繼續發展。”“在平臺提交申請過后,只需要根據提示按步驟填寫信息、上傳材料,短短幾分鐘就能完成全部操作,非常方便。”……不斷收到的好評是對成都高新區營商環境向好向優的最好認證。
“自今年2月正式發布《成都高新區2024年打造數字營商環境示范工作方案》以來,我們積極圍繞‘三張清單’開展工作,全面提升營商服務平臺化、智慧化、增值化,接下來,也將繼續發揮高新區數字營商環境建設優勢,加快打造一批數字營商環境單項冠軍。”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營商環境也要乘上數字化的東風,讓企業插上數字之翼,享受智能帶來的福祉。
數字化監管+非現場監管,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官”與“商”之間的交往,要有道可行、相敬如賓。
在當前優化營商環境的大背景下,“監管”不再是單純約束企業行為的手段,而是要為企業提供更加透明、高效的服務。
成都高新區破舊立新,通過運用大數據、AI等技術,建立新型的監管模式,在加強政府對企業運營情況了解和監督的同時,也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政策法規,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
早在2023年5月,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就依托數字化、智慧化手段,打造“成都高新區智慧根治農民工欠薪監管系統”,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采用工程建設領域生產全過程、全鏈路數字化管理模式,讓政府能夠動態督促建設單位“把錢打進來”,施工單位“把錢發出去”,以數字監管根治欠薪糾紛等行業“頑疾”。截至目前,已有100個工程接入監管系統。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前召開的“成都市工程建設全過程全鏈路數字化監管交流會”上,成都高新區分享了如何運用數字技術對欠薪頑疾“對癥下藥”的經驗。成都高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高新區農民工權益中心上訪登記數據,納入智慧監管的項目累計投訴登記率相較其他項目,降低90%以上。一個個可觀的數據再一次證明成都高新區的創新模式是“實戰管用”的。
以“智”治“欠”,以監管護航企業。該系統極大地提升了農民工群體的安全感與幸福感,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入到這個系統當中,各個行業風氣逐漸向好,良好的示范效應逐漸顯現。
對于打造一個“天朗氣清”的營商環境,成都高新區一直以來都是“做實事,出成效”:“智慧藥安”系統的監控預測,使藥品的監管效能和監管能力得到穩步提升;食品安全“陽光智慧工程”,為“舌尖上的安全”提供“護身符”;全國首創的“知識產權云警務室”,為轄區內的自主研發企業保駕護航……每一步的“監管”對企業來說,不是“束縛”,而是“輔助”。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猶如水之于魚,海闊方可任魚躍;猶如土之于樹,地沃方能育茂林;猶如風之于帆,風勁才能助遠航。
今年以來,成都高新區縱觀全區,檢視自身,政務服務的實踐不斷拓展,對優化營商環境的認識也在持續深化。該區錨定“打造數字營商環境示范”的目標,堅持以數字化精準服務的“智感”塑造營商環境的“質感”,在優化營商環境這條沒有終點的道路上闊步前行,矢志不渝、一以貫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