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大安建設特色農業 金秋又聞稻飄香
秋風送爽,帶來了大地的豐收。自貢大安區廣袤的田野氤氳出一幅幅醉人的豐收畫卷,喜悅掛上了群眾的眉梢。稻穗沉甸甸地低垂,似無數顆璀璨的珍珠,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的光芒。一陣秋風吹過,稻田如海浪般起伏,傳遞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以來,大安區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錨定建設特色農業強區目標,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有力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努力提高糧食產量與種糧收益。
全面推廣優良品種。根據轄區生產、生態特點與優勢,在全區重點推廣品種宜香優2115、神農優452、宜優1611等產量高、抗性強、適應性廣的水稻品種,確保主導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狠抓科研試驗,選育適宜水稻品種,選育適宜本地區種植的“最佳”水稻品種,征集玉龍優1611、川優536、野香優美禾、呈兩優332、呈兩優安占、呈兩優8023等24個水稻品種在大安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集中展示。
大力發展“中稻+再生稻”。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最大限度挖掘水稻再生潛力,采用“良種選用、適時早播、雙膜旱育、適時早栽、規范栽插、平衡施肥、病蟲綜防”等配套技術,在三多寨鎮、新店鎮、何市鎮、牛佛鎮打造“中稻+再生稻”高質高效栽培示范片8000余畝,其中集中連片高產示范片1500畝。通過示范片建設,帶動全區水稻播種面積8萬畝以上,再生稻蓄留面積6.7萬畝以上。
積極探索稻漁綜合種養。聚焦“一畝田、千斤糧、萬元錢”的目標,按照“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的思路,積極推廣“稻蝦輪作”“稻蛙共生”等模式,加強稻漁產業高素質農民培育,壯大稻漁養殖主體隊伍,通過以稻促漁、以漁保稻、相互利用,打造“千斤糧萬元錢”模板,實現“一田多用、一田多收”,鋪就全區稻區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的新“稻”路。今年以來,全區發展稻蛙、稻蝦等綜合種養3000余畝。據統計,稻蝦綜合種養每畝產值約6000元、稻蛙每畝約23200元。(聶沙沙)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