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小城,見證了中法教育交流“雙向奔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距離法國首都巴黎百余公里的蒙達爾紀小城,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1919年至1920年,大批中國青年遠渡重洋來到這里,開始他們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的歲月。鄧小平、蔡和森、陳毅、李富春、蔡暢、李維漢等數百人,都曾先后在蒙達爾紀工作和學習。
在這里,鄧小平經常與其他中國青年交流,對世界和中國形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促使他進一步探索國家前途和個人出路,一步步走向馬克思主義,并最終實現了由一個愛國青年向堅定的共產主義者的轉變。留法的新民學會會員曾于1920年7月在蒙達爾紀舉行會議,討論改造中國的道路問題,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等人提出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
蒙達爾紀,因此被認為是旅法中國學生中“共產主義組織的發源地之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5周年。
如今,昔日中國青年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場所——蒙達爾紀雷蒙特列街15號,已成為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主要展示20世紀20年代前后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歷史。
2014年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蒙達爾紀市把火車站前廣場命名為“鄧小平廣場”。2019年,為紀念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大型雕塑《百年豐碑》在鄧小平廣場落成。
近年來,蒙達爾紀市與中國城市間的交往日益緊密,與三個中國市鎮建立密切的友好合作關系,其中就有鄧小平的故鄉——四川廣安。蒙達爾紀市還開辟了紅色旅游路線,一些當地年輕人開始學起中文。
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外景。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留學生是兩國友好交往的使者。歷史長河中,以留法學生為紐帶,中法教育交流有過多次“雙向奔赴”。
早在1866年,在法國人士的參與下,中國創立了福建船政學堂。1877年,船政學堂選派優秀畢業生赴歐洲留學,這是近代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法學生。他們在法國期間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回國后成為20世紀初活躍于我國科技、外交、軍事等領域的重要力量。
留法勤工儉學的歷史聯結,也影響、推動了1964年中法建交,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的西方大國。
中法建交后,新中國派出首批公派赴法留學生。他們率先成為中法友好往來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拉開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序幕。此間,法國是中國留學生主要目的國之一,廣大留法學生回國后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動了中國與法國各領域的合作交流。
21世紀初,中法兩國在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中開啟了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辦學之路。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法合作辦學機構在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然成為兩國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種成功模式,也是傳播優質教育的媒介和中外合作的優秀典范。
除設立實體辦學機構,兩國高等院校還依托各自優勢學科或專業,積極探索項目制合作辦學方式,共同培養各領域的優秀人才。
在深厚的歷史基礎上,中國同法國教育交流、文明互鑒的友好故事,還在繼續書寫。(中新網張鈺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