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和曲藝進課堂進社區,古老傳統藝術正青春
曾是高臺藝 今入尋常家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9月14日,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川劇班”的孩子們在表演川劇變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9月14日,位于成都市青羊區蘇坡街道百仁社區的四川省曲藝研究院蘇坡街道傳承基地,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獲得者唐瑜蔓正在向曲藝愛好者示范。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郝飛 攝
點位:成都市泡桐樹小學
“川人終是愛高腔,幾部絲弦住老郎。彩鳳不輸陳四喜,泰洪班里黑娃強。”9月14日,“萬千氣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訪活動報道組來到成都市泡桐樹小學時,一堂生動的川劇課正在進行。絲弦高亢,角色生動,孩子們沉浸在表演的樂趣中。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正通過校園課堂、社區演出等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傳承這一古老而生動的傳統藝術。
在課堂,種下川劇傳承的種子
語文課講“蜀戲冠天下”的由來,美術課繪制戲曲臉譜,音樂課唱清音,體育課擺架子……成都市泡桐樹小學五年級一班每周的班會特色課上,男孩子走臺步,一招一式,學身架;學變臉,一揮一抹,顯神奇。女孩子學花旦,舉手投足俏皮可愛;學清音,高唱低吟皆有韻味。豐富的課程讓學生走進充滿川腔川調的四川故事感受川劇藝術。
“2020年9月,在與家長首次見面時,我們共同確定了班級的特色課程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孩子們樹立文化自信。經過考察,我們最終選擇了川劇。”該班班主任彭英說,“我們可能會忘記某一節語文課,但參加過的活動、上過的舞臺,孩子們長大后都會記得很清楚。川劇進課堂,是為了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或許某一天,這顆川劇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
五年級一班學生祁峻樂告訴記者:“在學習川劇的過程中,我不僅身體變好了,還通過戲曲了解了許多四川的歷史人物和故事。我希望長大后,能成為一名川劇表演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前的“成都90秒”表演環節中,祁峻樂和幾位同學一起在成都寬窄巷子表演了川劇變臉,在全球觀眾面前展現了成都豐富多彩、底蘊深厚的特色文化。
彭英介紹,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和社會展示等活動,學生們已成為川劇的“小傳承人”。
在社區,家門口體驗曲藝魅力
剛踏進位于蘇坡街道百仁社區的四川省曲藝研究院蘇坡街道傳承基地,記者便聽到陣陣竹琴聲,竹琴老師正帶著社區居民在這里練習。
今年7月,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在青羊區設立了首個傳承基地,落戶蘇坡街道,吸引了許多居民前來學習和體驗,為曲藝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專業的學習和交流場所。
“引進四川省曲藝研究院的專業力量,能夠提升蘇坡街道的曲藝傳承和表演水平。”該基地負責人周繼太介紹,蘇坡傳承基地成立后,省曲藝研究院不定時組織專業師資力量前來授課,針對曲藝愛好者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讓學習者在曲藝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對于曲藝愛好者來說,基地的設立意味著更多學習的機會。
今年59歲的蘇坡街道清江社區居民鐘震原接觸曲藝已有3年,他說:“基地開到家門口不僅練習更方便了,還有專業老師指導,讓我受益匪淺。”現在每周有兩天他都會來基地學習曲藝。
基地還鼓勵曲藝愛好者組織曲藝團隊,走出社區交流展示。如今,已有超過50支團隊活躍在社區中。(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雷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