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持續深化數字鄉村發展行動——
巴山蜀水間,鄉村振興加“數”前進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正加“數”前進。9月9日,2024年全國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四川綿陽召開。
自2021年首次召開以來,這是全國數字鄉村建設工作會議首次在中西部地區召開,也是規模最大、參與部門最多的一次。大會全面展示了我國目前數字鄉村建設的“全國經驗”和“四川實踐”,贏得與會嘉賓點贊。
為新階段數字鄉村建設“再擂春鼓”
今年是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啟動之年,也是深化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從空間到時間、從承前到啟后,多重因素疊加,本次大會注定影響深遠。會議鮮明聚焦城鄉融合改革主線,為新階段數字鄉村建設“再擂春鼓”。
全國目光匯聚——中央12個部委、31個省(區、市)省級黨委網信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個計劃單列市黨委網信辦、35個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22家國內知名企業,還有眾多媒體和網絡大V,參會陣容空前強大。
四川做足功課——會議突出“新時代數字鄉村建設再立新功”主線基調,精心打造了“經驗分享、政策解讀、成果發布、專項行動、點位觀摩”的高規格、多形式會議,向全社會吹響“智慧城鄉一體發展,創新城鄉融合路徑”的沖鋒號角。
堅持規劃先行,四川將數字鄉村建設納入省委年度“一號文件”、“十四五”網信規劃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出臺《關于信息技術助推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四川省縣域數字鄉村建設與運營指南》等系列政策文件;強化協同推進,省委網信辦牽頭建立由46個省直單位組成的數字鄉村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抓實重點領域,在唱好成渝“雙城記”、共續浙川“山海情”的同時,我省分區域、分領域優先開展了39個欠發達縣域數字賦能活動。
呈現四川鄉村振興“大美畫卷”
9月9日,當與會代表走進綿陽市三臺縣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中國麥冬博物館,綿陽市游仙區魏城鎮鐵爐村、中國科技城大數據中心時,立刻感受到“數字”的魅力。
在國家區域生豬種業創新中心,這里有全省首個集政府監管、企業管理、數字運營于一體的生豬數字化管理系統;在中國麥冬博物館,這里對海量感知數據進行傳輸、存儲和處理,實現麥冬全產業鏈數據智能分析、互聯互通;在鐵爐村,數字技術正賦能傳統村落轉型,集村情總覽、智慧黨建、數字治理等為一體的數字鐵爐平臺已經建成;中國科技城大數據中心正在為游仙區所有信息化建設共享云底座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及數據分析等基礎資源。
本次大會上,四川積極呈現鄉村振興“大美畫卷”,將巴蜀大地“鄉村美、底蘊深、潛力大”的亮點稟賦呈現得有聲有色。
看示范引領——“大邑縣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彭州市農產品‘數字倉融通’質押融資模式”“瀘州市納溪區善用網絡達人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等3個案例入選全國優秀案例。目前,四川已連續三年編印數字鄉村建設典型案例,下一步將進一步深入挖掘省內優秀實踐經驗,以點帶面促進數字化在鄉村全面開花。
看創新載體——組建四川省數字鄉村服務資源池,搭建起供需對接平臺,發布兩批次共234個基層“需求清單”和557個互聯網企業、智庫“能力清單”。同時,發揮四川鄉村“網紅”資源優勢,著重培養扶持一批來自農村、服務農村的正能量“網紅”,通過“直播天府”讓農村達人多起來、川菜川貨火起來。
看做強品牌——對標先進地區經驗,在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的指導支持下,四川聯合浙江省委網信辦、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等先后舉辦兩屆數字鄉村創新大賽,推動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鄉村工作品牌。
盤活基層數字資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部署,四川正踏實踐行。
大會召開前夕,綿陽市安州區、甘孜藏族自治州獲批第二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大會召開后,兩個與四川鄉村關系密切的亮點更是吸引了大家的視線——
其一,會上發布了“四川數字點亮萬村計劃”成果。作為四川的創新探索,該計劃提出用2年時間,建設四川省數字鄉村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覆蓋全省183個縣(市、區)、26369個行政村,推動鄉村實現“基礎設施共建、產業發展共富、涉農數據共享、基層社會共治、美好生活共創”。自去年10月啟動以來,“已覆蓋全省2.5萬個行政村或社區,服務近3000萬農村人口,產生數據流量14.85億條。”省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直播天府”鄉村振興計劃,已先后培育1萬余名“數字新農人”。
其二,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四川、浙江、福建等重點省份啟動“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探索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以點塊示范引領撬動全國31個省(區、市)同頻共振。
“四川將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持續實施‘數字點亮萬村計劃’,盤活基層數字資源。”省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推動全省所有行政村數字平臺“用起來”“活起來”,切實打通數字融通“最后一公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