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網紅孃孃”養成記
又增加了兩個粉絲!9月10日,丹巴縣墨爾多山鎮前進村,56歲的村民張光分點開自己的微信直播平臺,看著粉絲數增長,她美滋滋地笑了。
去年10月,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駐丹巴縣工作分隊的協調下,“金東—丹巴巾幗共興工坊”掛牌成立。張光分在接送孫子、種地、料理家務的“正業”之外,在工坊干起了“兼職”。如今每月通過直播和浙江定點收購,這份“兼職”能為她帶來上千元的收入。
將金華市成熟的“小商品產業鏈”搬到丹巴,工坊開設了“直播+來料加工培訓班”,教本地群眾手工編織“中國結”“同心結”,再通過網絡直播銷售。
“之所以選擇同心結、中國結,一是因為編織勞動強度小,可分散加工、集中組裝,能最大化發揮閑散勞動力價值;二是因為寓意好,中國結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同心結則有各民族團結一心,共同奮進的寓意。”丹巴縣金丹共興服務中心負責人周希翔告訴記者。
一根根紅色絲線,固定在特制的木板上,打結、對折、纏繞……手指翻飛間,一個個“中國結”“同心結”便編織完成。編織的技術學起來并不難,用了兩個小時,張光分就順利“結業”。
但萬事開頭難,回家直播把她難住了。因為課堂上學得一知半解,張光分花費了不少工夫,也沒能找到直播入口。
好在,還有“私教”——在丹巴做義工的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張燕。一周多的“私教課”,張燕手把手教會張光分直播流程,怕她記不住,還把各個步驟寫在了紙上。
老師用心良苦,學生也勤勉努力。張光分已熟練掌握了直播流程,每天送完孫子后,準時開播。
每天雷打不動的兩小時直播,也讓張光分漸漸總結出了成為“網紅孃孃”的幾個技巧——
“要穿民族服裝。”丹巴縣是藏、漢、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區,作為一名嘉絨藏族,張光分學著在直播平臺上展示艷麗的百褶裙、頭帕和披氈等民族服飾,“大家都愛看這個。”
“直播時間最好是中午12點到下午3點。”找到了直播的最佳時間段,她還試著給用戶“畫起了像”,“看我直播的,大多數都是中年人,但下單的年輕人居多。”
“直播的時候,不能光干活不說話,要和大家互動。”本來性格內向的張光分變得健談了,家鄉的風土人情、身邊的家長里短,都成了她和粉絲互動的話題。
“你看,我微信錢包里面已經有好幾千了。”她樂呵呵地打開手機告訴記者,“給孫子發紅包的錢,都是我自己掙的。”
在丹巴,像張光分這樣的繡娘還有三四百人。工坊成立以來,為上千人次提供了培訓,培養出了200余名中國結編織技師、100名鄉村網絡主播。
丹巴縣委常委、副縣長吳晨飛從金華市金東區來川掛職不到4個月,見證了“孃孃”們的巨大變化,“在張阿姨這樣的‘優秀學員’帶領下,現在大家都很樂于參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寧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