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改水”出成效 這里的水稻迎來豐收
經過科學研判,成都市金堂縣福興鎮棠湖社區“旱改水”日前迎來了豐收。
“今年首次嘗試‘旱改水’,產量預計在800斤/畝左右。大概需要兩年的適應與優化后,才能恢復至水稻每畝約1000斤的常態產量。”社區主要負責人唐順說,旱地耕作時,面臨灌溉不便挑戰,盡管地理位置鄰近河流或東風水庫等水源,但由于地形與土壤結構等因素,水源難以直接引入旱地。因此,需要逐步將這部分旱地改造為水田。
據悉,改造完成后,整片區域通過東風干渠引入水源,實現對水稻等水生作物的有效灌溉。此舉不僅便于農作物的種植與管理,還能顯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農作物的產量。相比之前旱地種植,水田種植模式無疑將為當地農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更高的經濟效益。
唐順告訴記者,眼前這片稻田就是在去年8月開工的“旱改水”項目,福興鎮11個村社共同成立的集體經濟組織“福興耘”成為了這片田地的管理方,今年4月,“旱改水”項目改造完畢,第一季的水稻在眾人的期待中種在了水田里。
“這條管道是專為‘旱改水’而設,旨在將水源引入灌溉農田,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唐順補充道,該管道源自東風干渠,經過精心規劃與施工,沿既定路線鋪設,直線距離大約1000米,最終將水直接輸送至田間,極大地方便了農田灌溉。除了灌溉管道外,還輔以精心設計的溝渠系統,兩者共同構建起一個高效全面的農田灌溉網絡。這一綜合灌溉網絡確保了整片農田能夠持續穩定地獲得充足的水源,為農作物的茁壯成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正是得益于這一完善的灌溉設施,農戶們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種出優質的稻谷。以棠湖社區為例,過去以種植玉米大豆等作物為主,如今有了東風水庫的賦能,“旱改水”的稻田旱澇保收,成了穩定的“鐵飯碗”。
記者了解到,收好的谷子會直接送到烘干房進行脫水,經過工人的操作,剛從地里收割的谷子一倉可裝35噸,只需要5到6小時便可完成烘干直接進行脫谷作業,若按照傳統晾曬法,至少需要兩天。據介紹,糧食通過地下儲藏口被抽取上來,這一過程確保了糧食能夠安全高效地進入后續處理環節。隨后,糧食被傳輸至指定的倉庫中,這一傳輸過程保證了糧食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在烘干環節,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率,當前采用的是天然氣作為熱源。具體而言,通過提升機將糧食提升至烘干設備中,天然氣在此被點燃并產生大量熱量,熱量被有效地用于烘干糧食。整個烘干過程既保證了糧食的干燥度,又實現了能源的合理利用。(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盧佳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